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0年前,云南怒江村医邓前堆因自学过河出诊,被誉为“索道医生”。 2015年溜出了桥,桥建成了,道路开通了。 他买了人生第一辆车,开始了开车转诊的道路。 目前邓前山有新身份——家庭医生。 “这几年,村子里的医疗门槛发生了剧变。 ”邓前山说,新的村卫生室建成,乡村医生从最初的1人增加到4人,村里的慢性病患者都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患者,必须每季随访,村里人“小病小痛不能出村”的目标基本实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以基层为重点”摆在首位。 10年来,不仅县医院医疗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不断健全。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440万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 全国基本上所有地级市和县都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了42万多人的家庭医生队伍。 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90%的家庭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10年来,我国累计招收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7万多人,其中3.5万人到达基层服务。 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人数23万多人; 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15.4万人取得相应资格;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从100万9千人增加到161万5千人; 实施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各类基层医务人员59万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更加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司长聂春雷介绍,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开展“建立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凡满意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事业”等活动,包括卫生院社区目前,符合门槛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目前,基础诊疗量所占比重长期维持在50%以上。
服务质量和可用性全面提高
硬币大小的药丸变成芝麻大小,一个不起眼的试剂盒可以筛查691个神经母肿瘤驱动基因和精准用药基因,小小的传感器就可以通过AI系统预警先天性心脏病……今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儿科医疗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儿童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强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续两个周期出台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通过科技重大专项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拓展和均衡配置,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性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联体改革,加快医疗服务模式和医学技术创新发展,服务能力显著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四升一升”的趋势。 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定上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住院病死率持续下降。 以个体化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罕见病诊治实现了一系列“零突破”。 2018年,5个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发现121种罕见病类型。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共有324家医院参与,基本形成罕见病三级防控体系。 目前,通过全国罕见病诊疗合作网转诊的患者已超过千例,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4年缩短到4周。
随着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产生了一些达到或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 以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防控为例,在国家重大专项积累的药物筛查疫苗研发临床评估平台和团队,中国很快成功推出中和抗体化学药物和中药等,阿兹夫拥有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依托世界专利治疗新冠在疫苗研发领域,中国设计了5条技术路线,组织优势团队进行科技攻关,为新冠疫苗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现场的技术标准。
就诊期间,大众反映了比较突出的问题,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采取了多项措施,着力改善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国推行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日间手术分娩镇痛等一系列医疗服务改善措施,同时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建设。 目前,全国5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4800多家医院可以提供精准的分时段预约诊疗。 针对“诊断难”问题,2000多家医院可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 为缓解“手术难”,约60%的三级公立医院和36%的二级公立医院进行日间手术,患者当天即可出院。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行性进行了排名,1995年我国排名第110位,2016年上升到第48位,是世界上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多层次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推动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基础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合作等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到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亿人,参保覆盖稳定在95%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为80%和70%左右,基金年收支均超过2万亿元,惠及群众超过40亿人次。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水平稳步提高,对破解难看病贵问题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以来,我国已开展7次全国药品采集,共覆盖药品294种,药品价格平均增长超过50%,前6次采集累计节约医疗费用超过2600亿元,第7次采集预计每年节约185亿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谈判力度不断提高,将更多救命救急良药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2021版药品目录品种增加到2860种,67种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2%。 截至2021年底,共有14.2万家医药机构提供谈判药品,累计国谈用药1.4亿人次,负1500亿元。
全国跨省门诊直接结算稳步推进,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不断增大,门诊慢性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参保人享受到跨省门诊直接结算服务。 目前,所有统筹地区均实现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截至2022年4月底,全国跨省定点医疗机构达到20.53万家。 今年1至4月,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人数159.56万人,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人数671.56万人。 跨省异地就医线上运营个体运营,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