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规律来说,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和眼界确实更高。这些优势也能起到一定的助推教书育人的作用。但是,学历高不一定能成为好老师。名校生要成为真正的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一个著名的大学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时候,首先需要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和毕业生,注重学术研究思维,在心理学教育学模拟教学等方面难免有所欠缺。如果不加改造直接搬进中学课堂,必然会遇到“太高太少”“水土不服”的尴尬。
现实中,很多老师反映,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名师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很难将所学转化为契合学生认知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举的例子往往太难,学生理解不了,而家长则认为年轻老师应该向老老师学习。
中小学毕竟不是大学,评价机制也大不相同。如果名校生不能摆正心态,“束之高阁”,自视甚高,就无法有效融入基础教育。“在我们学校,学历一般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更受家长欢迎。”父母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名校高学历不过是“介绍信”。教育是一项安静的事业。名校生要想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有对教书育人的“真爱”。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坚持,全心投入。另一方面,如果为了户口等非学历因素而被迫“结婚”,为了就业而就业,结果应该不太理想。
同时,学校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很重要。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一些学校想尽办法从顶尖大学招聘老师,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留下深刻印象,装点门面。只把招多少名校毕业生作为招生噱头,而不管如何把“名校生”培养成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是对孩子的误解。
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好老师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发挥高学历人才投身基础教育的优势,培养更多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名师”,值得深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