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官方消息,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9日发表的题为《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文章称,货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人民币逐步国际化是中国国力增强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文章指出,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强本外币协调,便利市场主体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要推动金融市场向全方位的机构开放转变,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流程,丰富可投资资产种类,方便央行机构配置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充分发挥货币互换在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作用。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丰富香港等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体系,推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强调,要本着尊重市场需求分步控制风险的原则,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便利性,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增强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第二,深化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强化人民币投融资的货币功能。第三,顺应储备资产多元化需求,稳步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第四,有序推进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强化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
文章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储备3223.8亿美元,占比2.88%,较人民币首次加入SDR的2016年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进行的跨境交易总额中,有近一半是以人民币结算的。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近1.5万亿元,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从2016年确定的10.92%进一步提高至12.28%,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自由使用水平提高的认可。
文章指出,针对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波动风险,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自律机制,形成了经市场检验的逆周期调节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政策工具箱。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监管相互配合,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