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金属丝网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金属丝网设备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一战有铁丝网吗(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

时间:2023-03-13 作者:admin666ss 点击:3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一战有铁丝网吗】,以及【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一战有铁丝网吗,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

其实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坦克和机枪最初都是作为支援性武器存在的,而到后来二战爆发,在德国的闪电战引领下,坦克成了主战武器,走上了陆战之王的道路,这个时候,坦克已经完全脱离支援性武器的行列了。

坦克最初就是为了对付机枪而生的

我们看这个问题时,先看下这两个武器的起源。在单发手动步枪的年代,机枪无异于是BUG级别的存在。机枪的持续性火力,超远射程,为步兵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援,压制敌方火力,掩护部队进攻,防御时作为火力点,提供持续不断地输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代的欧洲人倒在了机枪的枪口下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索姆河战役,德军的一百多挺马克沁机枪在一天时间内,打废了六万英法联军。这几乎就是机枪最高光的时刻了,这个时候,机枪的威力才真正被世人所认可。

为了对付马克沁机枪,英国人才推出了坦克。当时对于坦克的要求就是,必须能够抵挡住机枪的扫射,能够跨越铁丝网战壕,要有足够的越野能力,同时,还要配备进攻火力。正是有了坦克,英军的突破进攻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从堑壕战逐步过度到了机械化。

一战有铁丝网吗(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 热门话题

有了坦克就会有反坦克武器

坦克是为了对付机枪而研发的,那么机枪对于坦克其实就是不痛不痒的。看上去机枪手在对着坦克扫射,其实并不是为了打坦克,主要目标其实是后面的步兵。

反坦克武器,一直都是处于改进研制的过程,而且从未停止。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坦克歼击车……机枪显然不是其中之一。

机枪有机枪存在的意义,机枪的目标并不是坦克这种拥有重型装甲的武器。现在对付坦克,空中打击是非常有效的,海湾战争就是典型,伊拉克的4000辆坦克连美军影都没看见就被报销了一大堆。

同口径的榴弹炮和迫击炮相比?

同口径的榴弹炮弹威力显然比迫击炮弹威力大,比战斗头部重量、装药量就一目了然:

155mm榴弹炮弹底凹弹约45.5kg,底排弹约47.5kg

160mm迫击炮弹榴弹全重约41.12kg

122mm榴弹炮弹约33.4kg

120mm迫击炮弹约13.8kg

比较起来155mm榴弹炮弹与160mm迫击炮弹弹头重量、口径相差不大,但还是迫击炮弹的威力相对于榴弹炮还是小了不少。不过160mm大口径迫击炮自身重量(约1290~1470kg)与结构及维护要比155mm榴弹炮(约4000kg~)要轻的多、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所以8km射程近战,160mm迫击炮一样能够捍卫与155mm榴弹炮威力差不多的“口径正义”,直接命中一样能够击毁各种裆下大名鼎鼎的主战坦克。需要明确的是: 120mm及以上的炮弹就能被反炮兵战场雷达探测到发射阵地,目前现役的160mm迫击炮射速太低(max每分钟3发),容易遭到敌方炮火反击,所以需要提高射速(max3发/15s)、2分钟内离开发射阵地才能够大显身手。故需要“快速装弹”“自行火炮化”,即便不能“皮卡化”,至少也要“55式坦克底盘化”。当然能够设计“160mm迫击炮专门皮卡”外贸出口也是很有前途的,用这种大口径迫击炮袭击M1A2主战坦克价值很大,与反坦克导弹配合相得益彰……

网上疯传的纳粹冰船照片是真的吗?

所谓的“纳粹冰船”,源自社交网络上最近流传的一段视频。粗略一瞧,还真很像一艘船的侧影。发布者称,他是使用Google map,在南极洲的冰原上,察觉到这艘“船”的。

然而,再把影像放大看,很明显,这就是个投影形状很像船侧面的冰山罢了。

即便如此,那也搁不住网友们脑洞大开的“分析”。随后竟然有人一本正经的认为,这就是75年前,战败之际的纳粹余党,扎根在了南极基地的“证据”。

这些”阴谋论者“还有理有据的说,当年,约有25万人的德军和多艘潜艇凭空消失了。按他们的推理,很可能,这些德军就是被转移到了纳粹最后的秘密基地,即传说中,位于南极洲的“雅利安城”。

其实,有关“南极纳粹基地”一说,早在二战刚结束的40年代末,就开始流传了。再联系着当年纳粹高层盛行的“神秘学”、至今让人一头雾水的各式“黑科技”、失踪的人员和船舰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倒是为影视娱乐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已经搬上屏幕的有:去了地下的(《地心纳粹》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操作“纳粹钟”进入平行空间的(《高堡奇人》)、变成僵尸的(《死亡之雪》系列),此外,还有去了南极基地或者坐着飞碟去了外太空等版本。

那么,以七八十年前的技术条件和国际环境,纳粹德国在卷入世界大战之时,是否还有能力在遥远又酷寒的南极建立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城市,作为第四帝国兴起的基础,并在盟军眼皮底下成建制的逃之夭夭呢?

客观看,要说希特勒对南极,还真的早就惦记上了。但并非是要建“雅利安城”,而多在觊觎南极周边的战略位置和自然资源。

其中,最为纳粹高层关注的,就是南极周边海域活的大量肥美的鲸鱼。

因为,这时的欧洲,鲸油属于国民的生活必需品,是生产人造黄油和肥皂最重要的原料。

战前,德国每年都得从挪威进口约20万吨左右的鲸油,成本不低。

对于黄油和肥皂这种生活必需品,为了收买人心,一直在极力讨好国内民众的纳粹政府,实行的是政府“倒贴钱”式的供应,即,老百姓的购买价格远低于其成本价。

毕竟,油脂的供应直接影响着德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可不是件小事儿。各项保持国内生活必需品的物美价廉的政策,帮助战前的第三帝国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基础。

因此,当年的纳粹德国想效仿挪威,也在南极建立几个捕鲸站,自己直接弄油,避开进口渠道和“中间商”,以讨好老百姓,顺便补充军需用来备战。

没多久,随着二战爆发,在纳粹的胁迫下,挪威很快就投降了,位于南极的挪威捕鲸站也顺利的被纳粹“充公”,炼油这方面已经不算事儿了。

此时,南极在希特勒眼中战略位置更加凸显。

1941年,巅峰时期的第三帝国又打算在南极建立军事基地。

战后,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的回忆录中,也曾提到过这段规划。

当年的纳粹高层们都认为,南极基地建成后,可更充分的发挥“狼群战术”的威力,进而取得“制海权。

不过,邓尼茨也同时理性的指出,南极的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加上战时交通方面的限制,冒然建立军事基地,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时机还不算成熟,技术方面更缺乏可靠保证。

同时,对于德国这边的规划,英国的军情六处还成功破译了相关情报,并迅速做出行动。1941年8月,英国皇家海军主动出击,摧毁了德国控制下的挪威南极捕鲸站,并加强了在南极附近的海军巡航力量。

很快,纳粹高层也意识到,虽然自己在欧洲大陆上节节胜利,但跟掌握了好几个世纪“海权优势”的英国比,连航母都没建成的德国海军,仍然属于短板,此刻不宜消耗精力,大老远的冒险跑到南极去建立基地。

就这样,希特勒建立南极基地的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了。

再往后,随着东西两线的战事越来越激烈,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资源、兵力,再也没顾得上琢磨南极相关的事儿了。

讲真,身处一个酷寒、烈风、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外界补给,与世隔绝的几百号人(还都是男的)能顺利生存发展下了,身心都保持了正常,还可以鼓捣出许多超前的“黑科技”,进而试图改变世界,这种想法只会存在于魔幻文学界或者影视界,实在太高于生活。

很明显,就算以当今的技术平,在南极建立可以长期生存繁衍的人类基地,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更何况那个缺乏信息化设备和新能源,又兵荒马乱的年月。

只是,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传闻中离奇消失的25万德军和潜艇,如果没去成南极的话,他们的最终归宿又是何地呢?

先说那些失踪的潜艇。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都曾经陆续发现过Untersee-boot的遗骸。大部分“神秘失踪“的潜艇去向,已经陆续被调查清楚了,一部分在战斗中永沉海底;一部分是执行了“彩虹计划”,在战败之际选择的自沉(只是把潜艇沉了,人没跟着去同归于尽),这种投降前毁掉武器的做法,也属于德意志的传统风格。

(2009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员在加拿大五大湖区域打捞出来的一艘二战纳粹德国的潜艇——UX-791)

更有,二战时代的潜艇,一般仅能载上二三十个成员,多的也不过六十来人。要说在盟军的眼皮子底下把25万军队运到遥远的南极,那得来回多少趟啊?

关于这消失的25万人,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有可能是死于著名的“莱茵大营”,即美军在莱茵河两岸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露天战俘营。

1945年5月,美军在短期内接手了近百万德军战俘,他们在美军眼中,属于妥妥的累赘,每天光伙食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结果,大部分战俘都是如同圈牲口一样,长期露天关押,风餐露宿,每天仅给一顿饭。即便很快瘟疫横行,美军也不愿提供靠谱的医疗和卫生设施。

结果,1945-1946年间,风景如画的莱茵河畔,满地都是不成人形的德军战俘,一车一车的尸体从这里运出。

二战结束后,经过仔细的甄别和统计,最终确定约130万德军官兵“失踪”。

其中,苏联认领了30万人,包括死在西伯利亚劳动营里的战俘;剩下的100万人,美军仅仅认领了其中的5000余人,其余的百万人,就如同从人间蒸发一般。

显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加上当年冷战的紧张环境,联邦德国与美国成了“战略伙伴”,德国方面也自动忽略了这段历史。

因而,据推测,传说中去了“南极基地”的25万士兵,很大可能就是这些命丧莱茵大营的悲催德军战俘。

总之,二战时德国的各项军事行动,除了短暂的控制过捕鲸站外,并未过多的涉及到南极地区,更没有在此地捞到太大的好处,仅仅是给后人的文学、影视领域提供了无尽的素材,服务了世界文娱行业而已。

世界最早的坦克是什么情况?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产生于一站,1915年英国人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制成坦克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它的代号为“小游民”。

这辆坦克重18.289吨,装甲厚度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当时英国人为了保密,在将第一批坦克运往前线时,坦克的外包装箱上都写'水桶'的名称,而英语‘水桶’翻译成中文就是‘坦克’。

关于【一战有铁丝网吗】和【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