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怎么加铁丝网,为什么有的人不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事实?
坦克无用论的观点早在三十年前海湾战争时期就已甚嚣尘上了,当年,那条被阿帕奇直升机杀得人仰马翻的死亡公路,至今仍是军迷心中的一道阴影。但三十年后,昔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武装直升机,不能说已成牛夫人,但风头不再已是客观事实,反倒是早已被键盘侠们宣判了死刑的坦克仍旧老当益壮,奋战在各处战场上尽管在纳卡冲突和俄乌战争中,屡屡爆出坦克被无人机摁地摩擦的新闻,但坦克依旧是坦克,依旧是各地指挥员火烧眉毛时手指地图大呼小叫“我们的坦克在哪”的那个香饽饽。而全球各主要国家显然也没被坦克过时论所蛊惑,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断研发改进着本国主战坦克,以坦克为主的装甲车辆数量,依旧是衡量一个国家武力值的重要维度。这说明了啥?说明就算进入了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坦克仍旧大有可为。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里,目的就是要打破堑壕战这种通过机枪、火炮加战壕铁丝网构建成的战场死局,所以 坦克的装甲防护行、包括强大越障能力在内的机动性以及从机枪到火炮再到导弹甚至火焰发射器的强大火力,是坦克至今仍能屹立不倒的三大法宝。
现代坦克, 其厚重的装甲可以阻挡破甲厚度700毫米以下的穿甲弹攻击,越野速度能达到三十到五十公里,可以轻松跨越两宽的壕沟,爬上倾斜度达三十度的斜坡,跃上一米二三高的水泥墩台,加上辅助装置甚至可以潜渡几米深的河海。其配置的火力,则可保证随时可消灭掉方圆两公里之内的各类有生目标,无论藏身楼上、地下、堑壕、碉堡里的敌人,没有谁是一发坦克炮弹不能解决的——不行就两发。在现代火控系统的加持下,无论风霜雨雪雾霾晴日,任何目标都难逃坦克精准的搜索与打击,其所发射的炮弹,能洞穿相当于一米厚均质钢板的防护,12毫米的高射机枪能瞬间摧毁轻型装甲车辆,7.62的并列机枪则可成群收割企图蜂蛹而上的步兵……
至于它的软肋,其实也是一切地面部队永远的痛,那就是缺乏远程空中目标搜索能力和制衡能力,所以才会在三十年前被武装直升机虐成那样,三十年后又在纳卡、俄乌前线被武装无人机继续虐……
被虐不是说明坦克不行,而是坦克仍有较多的改进空间,作为一种四五十吨重的作战载具,坦克先天拥有可以无限修改的可能。
而相对来说,无人机也好,武装直升机也好,限于有限的发动机功率和已达巅峰的吨位,所能进行的改进少的可怜。无人机就没软肋吗?——有的是。
它航速慢,时速一般不超过四百公里每小时;它反应慢,缺乏应变能力,它装甲薄弱甚至几乎没有,它机动性差,抗干扰能力更弱得一批——反应速度慢、机动能力差,应变手段有限,加之抗干扰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廉价低空导弹甚至高射机枪来说,无人机简直就是送上门的福利。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着急忙慌地淘汰坦克,而是要改进装甲部队的战术,提升他们的信息化作战水平和反空中火力能力。
一是加强区域防空网络建设,在战地区域空中能快速形成一个由卫星-预警机-雷达组成的立体预警网络,给坦克在空中编织一个金钟罩;
二是要加强坦克自身的防空水平和能力,改进和提升坦克现有的主动防御系统,能应对无人机灵活多样无孔不入的侵袭;
三是针对大多数无人机需要远程遥控监测的特点,在坦克上增装针对无人机的自动无线干扰装置,在不影响己方无线电通讯的前提下,能不间断地干扰周围敌军的空中信号,诱敌失灵,迫其无功,扰其弹道;
四是要加强装甲部队参战员的反无人机教育与知识普及,并对现有过时军事条例进行修改,加入反无人机的因素,让装甲车辆、单兵反无人机作为一门课题一个传统应用下去推广下去,动员鼓励广大前线士兵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办法解决困扰坦克战场生存的的无人机难题
一旦装备了由太空卫星、空中预警机、地面对空雷达组成的信息预警系统,坦克成员能与后方实时共享信息情报,装甲集群中的防空车辆、坦克自身的高射机枪导弹等装置就足可以随时轻松组成远-中-近程的对空火力网,让对方飞来的时速仅几百公里的武装直升机或无人机成为活靶子。
抗日剧里说棉被加水可以挡住子弹?
我大学是学习纺织工程专业的,对棉毛麻丝、化纤的性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我先来说一下防弹衣的情况,为什么我了解防弹衣呢?因为现在很多优良的防弹衣都离不开高强度的纺织材料,是特种纺织品,包括我们国家的宇航员的太空服和要求更高的出舱服都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种纺织品。防弹衣和棉被挡子弹有相似的原理。
防弹衣最早的雏形是固定的铠甲,那是用金属片缝在纺织品外面做成的,在冷兵器时代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可以使穿着者免受刀剑、弓箭之伤。枪械出现以后,铠甲变成了防弹衣,早期的防弹衣都是钢片等硬质材料做成的,因为钢有很好的强度,可以将飞来的子弹挡住。但硬质防弹衣都是非常厚重,给穿着者增加很多负担,而且钢片等非常坚硬,穿着者穿上以后行动很受限制,稍有不慎还会带来伤害。而且现代枪械的火力很猛,有些硬质防弹衣可能破碎,给穿着者带来更大的伤害。即便是钢片不破损成功挡住了子弹,但高速飞行子弹或炮弹碎片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坚硬的钢片无法吸收这些动能,导致钢片产生巨大的震动,有可能导致穿着者内脏器官受损,一样杀伤穿着者。
硬质防弹衣防弹作用就是靠硬质防弹材料的高强度“硬刚子弹或弹片”,存在以上这些弊端。因此科研人员一直不懈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时候软质防弹衣应运而生。之所以称为软质防弹衣是因为防弹材料变成了柔软的纤维材料。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高性能芳纶、高模量聚乙烯、蜘蛛纤维等高强度材料,最好的是石墨烯。这些材料重量轻、质地柔软、强度高。用这些材料织成的面料做成的防弹衣重量轻,穿着舒适,穿在外衣里面几乎看不出异样。
为什么这些看似柔弱的纤维材料能够做成防弹衣呢?这种软质防弹衣是“以柔克刚”的典范。首先是这些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芳纶和高模量聚乙烯都有超过钢几倍的强度,石墨烯更高,它们比钢更加强悍。这些高强度材料经过纺纱织布的加工过程,依靠纤维材料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使强度大幅度提高。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体会.一根棉纤维非常不结实,但把它们揉搓在一起变成一根棉绳就结实得多了。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因为纤维数量很大,所以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也非常大,棉布比纤维更结实是它的功劳,还催生出一种新产品——无纺布,比如我们现在包扎伤口的纱布、戴的口罩你仔细看一下就发现和几十年以前不一样了,过去都是纺织品,现在确实直接用纤维通过针刺或高压水流让纤维之间互相纠结,靠摩擦力成为一体。这些无纺布成本大大降低,现在在工业、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第二点是这些材料做成的面料受到外力时,比如子弹冲击,由于它们是柔性材料,首先是发生伸长,在伸长过程中可以将子弹的动能向各个方向分化瓦解,子弹动能快速下降后速度和杀伤力就快速下降,便于最终防住子弹。
第三点是由于这些柔性材料的伸长,就会使子弹与它们的接触时间变长,这样就大大衰减了子弹的杀伤力。这也是现在高端汽车防撞梁增加柔性材料的原因。
而前面说的钢片等硬质防弹材料恰恰相反,它们与子弹接触时变形较小,因为材料坚硬也无法延长接触时间,所以唯一依靠的就是自身的强度和子弹“硬刚”。
现在最合理的防弹衣是复合防弹衣,也就是既有硬质材料也有软质材料。
明白了柔性防弹衣的防弹原理,就可以看出用棉被挡子弹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棉被是棉纤维做的。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冬天基本都是靠棉被、棉衣御寒的,除了少量的还有羽绒、毛毯等。当时的棉被很厚很重,现在偶尔去没有暖气的北方,晚上会感觉被被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盖时间久的棉被会板结发硬,由此催生出“弹棉花”的行当。抗战时期,八路军装备很差,特别是游击队只能土法上马,用棉被挡子弹、地道战、地雷战都是游击队的创新。用八仙桌蒙上棉被做成土坦克在八路军的军史和一些老革命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是实实在在用过的,而且是成功的。
但当时一般都会蒙上十多层棉被。这些厚重的棉被叠起来有几十厘米,虽然棉纤维的强度无法与芳纶、聚乙烯相提并论,但毕竟厚度很厚,可以大大延长子弹的穿越时间,充分瓦解子弹冲击力。
之所以用浸湿的棉被也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其实也是有科学道理的,那是因为棉纤维在浸湿的条件下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比干燥状态下会大幅上升,可以大大增加阻挡子弹的能力。
有些影视剧里有人顶着一层湿被子打冲锋那是不现实的,也是起不了保护作用的。即便是最弱的手气弹也能打穿。当然文艺作品要允许它做一些夸张处理,才能更精彩,完全写实那是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坦克掩护步兵进攻和拆工事的作用是否有所淡化?
1916年8月,协约国的主力英国,将刚发明的18辆装甲战车运往索姆河前线时,出于保密的考虑,将其的名称写成了"水柜","水柜"的英语是“tank”,翻成中文就是"坦克"了,因此沿用至今。当“水柜”这个钢铁怪物,出现在同盟国军队面前时,这玩意步枪、机枪子弹通通不吃,打在上面似乎挠痒痒,难挡其慢悠悠地爬过来,将步兵难以逾越的铁丝网、堑壕、机枪组成的阵地碾于履带之下时,就迅速摘取了“陆战之王”的桂冠。自“水柜”历史性地投入战场以来,都伴随着步兵进攻和防御,是攻城拔寨、或严防死守的锐利武器,即便到了当下,坦克仍然是机械化重装部队的绝对主力,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敢忽视坦克的发展以及坦克在地面部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等反坦克武器装备大量运用,给坦克的在未来战场上的生存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但坦克在地面部队中的作用却毫不动摇,历次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不断在实战中验证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王者地位。现代战争,二战时期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数百上千辆坦克大决战的态势,出现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了,战争的规模趋于小型化、空地一体战、反恐战和治安战,当然也包括了血腥的巷战,坦克仍然是军中不可或缺的主战装备。坦克的作用,掩护己方步兵的进攻或防御,用坦克炮摧毁敌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同时坦克本身就是反坦克的绝佳武器,如同潜艇就是最好的反潜武器一般,对付步战车、越野军卡等,自然都不在话下。只是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除了敌方主战坦克的打击以外,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发射的空地导弹、火箭炮和榴弹炮发射末敏弹的灌顶反装甲攻击等,对坦克来说都是致命的。尽管反坦克武器越来越先进,但坦克仍然是陆战装备序列中,火力、防护和机动三大指标平衡性最好的武器系统;此外,坦克也并未在原地踏步,而是有了实质性的改进。除了运用陶瓷装甲、复合装甲等增强坦克的防护能力以外,有的坦克还装备了主动防御系统、激光对抗系统、炮射远程导弹等,具备了对付直升机的手段,以此提高坦克的作战能力,等于间接提高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
为什么不干脆用沙子做成坦克装甲呢?
前段时间刚好在网上看到一则问题,说既然沙袋能抵御子弹,为何不将它用于装甲车或者是坦克身上?至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先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保险杠始终代替不了大梁!”
先来看下沙子为什么能阻挡子弹,首先沙子要够多,其次沙子本身具有互相流动性,这一点恰巧和水一样,子弹越强沙子则越强。也就是说你子弹的威力更大,我沙子的防御能力就越大,正如普通的子弹在水里成一废物一样。
沙子可以用来防子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用来防炮弹,这点也不是不可能,但沙子要够多,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沙子来组成能够抵御炮弹的威力。一般是炮弹体积的2倍甚至10几倍以上,才能抵御得住炮弹!
众所周知,坦克本身要抵御的不仅仅只有子弹,还有穿甲弹、火箭弹等一系列炮弹,单凭你一点沙子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个方法被应用,那么战场上所谓的被“炸成散沙”也就成了现实。
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尝试,那就是用沙子制成10厘米厚度左右的防御块,来抵御火箭弹等,至少可以让弹头在坦克外面先爆炸。当然了,细心的网友也表示:如今沙子贵,都用来建房子去了,想要沙子门都没有!对此你怎么看呢?
关于【装甲车怎么加铁丝网】和【为什么有的人不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事实】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