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屯粮用铁丝网怎样安装,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
1937年10月打响的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战例,28万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统一指挥下,将板垣和东条两个侵华日酋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忻口以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跟鬼子的飞机大炮誓死相搏,战事胶着而激烈。然而忻口血战21天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忻口阵地没顶住,而是太原东边的娘子关开了口子。
(第27路军总指挥冯钦哉)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隘,相传是因唐朝平阳公主(李世民胞姐)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遂有此名。娘子关西去太原仅有300多华里,一旦此处有失,则太原必然不保,所以也被称为“三晋门户”。
早在忻口战役前哨战刚刚打响时,延安方面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娘子关的重要性,主席专电已经到达太原的周、朱、彭等八路军首长,建议敦促蒋、阎重视娘子关的防御,同时指出:“娘子关不失则太原虽失仍可坚持,如娘子关失守则华北战局立即变为局部战,失掉了全局的意义,须知华北战局重点并不在太原,而在娘子关、龙泉关一带之太行山脉”!
(陕军第17师赵寿山)
说得够清楚的了吧?因为娘子关若失,则山西北部的日军板垣、东条兵团(第5师团和蒙疆兵团)将与河北日军的第一军合流,届时山西东部的屏障将彻底不存,而忻口前线的20多万中国军队也将面临后路被抄的腹背受敌险境。这种对全局判断的战略眼光,那不是盖的,可惜老蒋和老阎真的差了一个段位,他们好像听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在忻口一线打得如火如荼时,阎锡山决定派遣新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赶赴娘子关统一指挥守军,然给这位原桂系大佬拨了多少兵呢?计有中央军曾万钟第3军的两个师、陕军冯钦哉第27路军的两个师、陕军第38军的赵寿山一个师,拢共五个师不到6万人,由一位桂系将领指挥中央军和陕军部队,并且还没有晋绥军一个兵,简直有点玩笑。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把两拨陕军分开说是有原因的,杨虎城将军的第17路军原辖第7军和第38军约60000余人,“西安事变”后第7军军长冯钦哉投蒋,被扩编为第27路军(仍然只辖第42和第169两个师),其实属于陕军的“叛徒”,而第38军才是真正忠诚的部队,故而也就被分拆使用。所以这五个师当中,真正敢战并且善战的只有赵寿山的第38军第17师。
1937年10月11日,隶属于华北日军第一军的第20师团,在师团长川岸的指挥下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这虽然是个常设师团,但是在华北作战的损失尚未得到补充,并且还在石家庄留驻了一部,真正叩关攻击的仅有万人左右,在20师团一份报告中,记载当时师团动用兵力只有9804人。按理说,黄绍竑的五个师据险顶住一万日军的进攻,应该问题不大吧?麻烦大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因为这五个师全部被顶在北至龙泉关、南到九龙关150里宽的第一线,后面既无战略纵深也没有预备队,这样的一字马平摊部署倘若日军捅破一个地方,以国军的战术素养,立马就会全线崩溃。果然,日军分头钻隙发起进攻后,整个娘子关防线一片混乱,一股日军甚至从曾万钟和赵寿山两部之间,直接钻过去攻陷了旧关。
尤其是冯钦哉的部队表现最为糟糕,黄绍竑得知旧关失守后,急令第27路军派出一个师回救,然而冯部第169师却在路上被遭遇的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包围”,拼死突围后全师基本溃散。该路军另外一个第42师,因为阵地没有遭到日军进攻,就在山上干呆着,既不增援其他阵地,也不琢磨怎么去帮助169师,反正就是“遵令防御”。
(第一军团长孙连仲)
战局倾刻间就恶化了,日军在娘子关正面防线猛攻一点,重点打击赵寿山的第17师,而在战线后方,曾万钟的第3军经过反复争夺,也未能克复旧关,至于冯钦哉的第27路军,自169师溃散后干脆无所作为,说该部放水一点都不冤枉。陕军第17师独自硬抗日军第20师团主力,营以下军官阵亡27人,全师13000余人拼得只剩下3000,娘子关危矣。
黄绍竑一看情况不妙,急电阎锡山请援,阎老西还是没有派晋绥军主力前来,而是将原拟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26路军(番号已改为第一军团)调往娘子关,于是黄绍竑的大杂烩里又多了西北军。在第17师的拼死阻击下,终于坚持到了第26路军到来,然而到了10月19日,日军第20师团全部开抵前线,同时还增援了第109师团的一个旅团,人马不足20000的孙连仲部队,仍然改变不了被动局面。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
战至10月26日,娘子关终于全面失守,这等于给整个忻口前线的侧后放了水,阎锡山试图做最后一搏,再命令川军第41军、八路军第129师前往堵截,可惜已经晚了,到11月1日日军已经通过山岳地带攻陷晋东的寿阳,兵锋迅速进逼重镇榆次,太原已危在旦夕。1937年11月2日上午10时,鉴于娘子关保卫战已然失利,忻口前线部队有被包抄的巨大危险,卫立煌下令全军撤出阵地,忻口会战遗憾落幕。
娘子关保卫战的失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先后以“添油战术”上阵的10万中国守军,未能挡住15000多鬼子的突破,实在可叹!倘若娘子关在手,那么日军第20师团就无法与北面板垣师团遥相呼应,进而对太原形成夹击之势。结果是日寇东路第20师团11月5日占领榆次,11月6日北路第5师团兵临太原城下,11月7日起两路日军对太原发动总攻,11月9日太原沦陷
阎锡山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一心消耗其他派系军队的小心眼,终于让太原会战功败垂成,他曾在日记中无不惋惜地写道:“假使娘关不失败,岂只念三任敌攻”,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戚家军有多厉害?
谢邀!明世宗时期,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倭寇乘隙而入,烧杀抢掠,为患甚烈。
“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一种称呼。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一部分日本海盗和浪人流窜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勾结明朝的私商、海贼,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于是这部分贼人被明人叫做倭寇。不过,洪武年间的明朝,国力、军力都很强盛,这部分倭寇很快便被明军剿灭,没有构成很大的威胁。
到了嘉靖年间,皇帝昏庸,国力衰微,倭寇乘机卷土重来,很快就危害了东南半壁江山。
明军屡战屡败,居然对人数不多的倭寇束手无策。朝廷听信奸人诬陷,居然处死了抗倭有功的将领朱纨、张经、李天宠,还逮捕了抗倭名将俞大猷。换帅后的明军还是打不赢倭寇。万般无奈下,朝廷从山东将名将戚继光调到浙江,委任参将一职。职责是镇守宁波、台州、绍兴,监控、防守并抵御这些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
一到浙江,戚继光就联合此前蒙受冤狱的俞大猷部一起在龙山围剿侵犯的倭寇,并三战三捷。实战中,戚继光亲眼目睹明军军纪涣散,素质低劣,有些人还杀良冒功,他内心很是失望、愤慨。他决心组织训练一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力凶猛的新军。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亲自赴义乌招募新兵。他精选了三千名壮实淳朴、胆大灵巧、吃苦耐劳的矿工与农夫,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经几个月的艰苦训练,戚继光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服从命令、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敢打敢拼的铁血之师。接着,戚继光率领这支队伍转战于浙江、福建沿海的抗倭战场,居然接连重挫倭寇,取得了许多辉煌战绩。倭寇敬畏地称他为“戚老虎”,民众则欢欣鼓舞的称他们“戚家军”。
明史载,1559年,戚继光会合谭纶部明军,在台州一带追剿倭寇。戚家军一路扎死寨,打硬仗,将倭寇驱逐到今天浙江温岭的南湾一带。倭寇龟缩在海边的一座山岗上负隅顽抗,箭矢和擂石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戚继光和弟弟戚继美在阵前督促士兵仰攻倭寇,但伤亡颇重。他俩弯弓搭箭瞄准贼酋,两箭飕飕飞出,正中两名摇旗呐喊的倭寇头目。其他人吓得向后退缩,戚家军乘机一阵冲杀,很快便杀上了山顶。倭寇被逼逃向海边。谁知后面是万丈悬崖的死路,余贼不是被明军杀死,就是坠海而亡,其余的乖乖束手就擒。
侵入浙江的倭寇被戚家军消灭的差不多了,戚继光又奉命率部进入福建。戚家军入福建后的第一战被称作横屿之战。横屿是宁德东北海域中的一座孤岛,四面环海 。岛周围水浅行不得大船,退潮后又泥泞难行,因此易守难攻。岛上有倭寇大首领的巢穴,一千多倭寇盘踞岛上已经三年,驻守此地的官军屡攻不下,损失惨重。后来官军竟畏之如虎,从不敢轻易去进攻该岛。
戚继光派人探明岛上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潮汐涨落的规律,并详细地制订了作战方案。他让每名士兵各带一束干柴草,然后悄悄潜伏在横屿对岸。等到天黑退潮时,众人将干柴抛到浅水中,硬生生地铺出一条路来。大军沿“柴”路强行登岛,发起猛攻,三百多倭寇被诛杀,二十九名被生俘,逃到海里的被溺毙六百多人。倭寇的老巢被端,戚家军大获全胜。
明史载,此后,戚家军又再接再厉, 先后在牛田、林墩、仙游、平海卫、兴化等地追歼倭寇,而且连连取胜。公元1565年,戚继光一举剿灭了占据广东福建交界的南澳岛、与倭寇窜通勾结的明朝巨盗吴平。至此,为患东南沿海长达数十年的倭寇、匪患,基本被戚家军消灭殆尽了。
戚家军的成员主要是来自义乌的矿工与农民,这些人吃苦耐劳,坚韧勇敢,剽悍善战且听从指挥。戚继光带兵有方,将这支军队锻造的攻必克、守必坚、敢打必胜、且纪律严明。戚家军战力凶悍,战法巧妙,作战效率也很高,令倭寇胆战心惊、望风而逃。由戚继光亲手训练出的这支精悍队伍,堪称有明一代战斗力最强、也最厉害的一支王牌军队。
戚继光根据多年行军打仗积累的经验教训,编纂了《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戒要略》等兵书。这些兵书被统称为《戚继光兵法》。他在繁忙紧张的军旅生涯中,仍坚持笔耕不缀,著述丰厚,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
原创作品 欢迎交流 严禁剽窃
插图为网图
上甘岭战役到底惨烈到何种地步?
上甘岭上,在一个小坑道里,志愿军十几名战士在坚持了近十天后,全部饿死。在打扫战场时发现,勇士们临死时无一例外地手端冲锋枪,保持着向敌人射击的姿势,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上甘岭》、《英雄儿女》,我都看过多遍,一直有个想法,或许我们应该重拍一次关于上甘岭的电影,因为70年前的技术手段限制,远远未能真正展现出上甘岭战斗的火力之猛烈,战斗之惨烈……
但是,坑道斗争中的缺水缺粮,或许要把演员们都饿上三天开拍,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马忠保 王万成 王玉庭 王新发 龙世昌 孙占元 孙子明 田立明 安贵丑 李文彦 李忠先 李子华 刘保成 刘俊卿 吕慕祥 朱有光 陈大脚 陈喜达 杨国良 张治荣 林吉成 侬廷秋 欧文辉 欧阳代炎 郑金钵 侯超 钟兴全 唐治平 栗振林 黄继光 葛洪臣 蒋元伦 曾平章 曾超志 赖发均 翟春生 霍大楷 戴荣华
上面的38个名字,你是否看着很陌生?假如你认真看的话,你能在第三排第四个发现“黄继光”。
这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38位战斗英雄!
这些名字中,你了解到的有多少?老实说,我最开始了解到的,只有黄继光和孙占元,这或许说明了我了解到的上甘岭战役之惨烈,或许仅仅只有2/38,但是我愿意通过这个回答,去更多的了解多一些。
1953年2月26日,特等功臣黄继光和一等功臣邱少云、孙占元三位烈士的遗体运送到沈阳,从当年3月3日起,全市各界公祭三烈士三天,3月6日灵柩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葬。
黄继光和邱少云
黄继光、邱少云,这两位志愿军英雄,不消说,大家是耳熟能详,是在语文课本里就学习到的。
孙占元,当年和黄继光、邱少云两位一样,是闻名全国的英雄。只是,后来对他的宣传相对来说要少,知道他的人不多。
孙占元是135团7连2排排长,是全团闻名的好排长。在连长牺牲后,他奉命代理连长,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厮杀。在转入坑道后,他积极带领战士们频繁出击,配合反击部队收复表面阵地。
在率领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接近2号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人的炮弹炸断。战士们劝他撤离阵地,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
他以坚强的意志,拖着血流如注的双腿,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爆破,摧毁3个火力点。
孙占元
突击排攻上2号阵地,继续向纵深发展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他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两挺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80余人。
可是,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蜂拥而至的敌人趁着孙占元换弹夹时,冲了上来。他环顾左右,见到的是敌人一张张狰狞的面孔。正当敌人盘算怎么处置这个重伤“俘虏”时,孙占元毅然拉响了手雷。一声巨响,孙占元和身边的8个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7岁。
在上甘岭,英雄不是少数人的专称。志愿军十五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以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
打了43天的上甘岭战役,前面说的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何况,还有不少未能留下姓名的志愿军战士。
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壮烈,坚持坑道十四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材,创造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首先在于敌人火力的猛烈。
上甘岭,一个小山村而已,在之前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几次拉锯式大战中,这个小山村早已被夷为平地,只是作为军用地图上的标注而已,有两个高地,537.7高地和597.9高地。这是我志愿军两个连阵地,才约3.7平方公里大小……
可是,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策划的这个“摊牌行动”,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联合国军”炮弹发射最多的一天达到了30万发,平均下来是每秒6发,平均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范佛里特此人是“唯火力制胜”,可以了解“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个词)
这样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山上的岩石都被炸碎成石粉了。在我军已经构筑坑道防御工事的情况下(坑道覆盖层岩石有十米八米),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只觉得自己是惊涛骇浪里的一叶小舟,有些人牙齿磕掉了,甚至有个17岁的年轻小战士被震死了。幸存者后来回忆,都用“地狱”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2019年国庆大阅兵,一面来自于上甘岭的战旗,布面了381个弹孔的,伴随空降兵战车方队受阅官兵缓缓驶过天安门,它来自——上甘岭战役15军45师134团8连。
敌人猛烈炮火过后,又投入重兵进攻,一次出动就是3个营的兵力,向我两个连的阵地进攻。(之前敌人骂我们用“人海战术”,上甘岭战役中,他们自己也用“人海战术”)。
阵地上惨烈的战斗,志愿军一个建制连队往往打不到24小时就没人了。建制连,有100人左右吧,这是在战场上和敌人真刀真枪打的牺牲……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其次在于敌人对坑道的封锁。
上甘岭上,在一个小坑道里,志愿军十几名战士在坚持了近十天后,全部饿死。在打扫战场时发现,勇士们临死时无一例外地手端冲锋枪,保持着向敌人射击的姿势,保持着战斗的姿态。这是敌人封锁坑道,坚持坑道斗争的志愿军战士断水断粮而牺牲……
敌人发现志愿军战士坑道作战的秘密后,他们马上就对我们的坑道进行破坏,比如用毒气熏,用火焰喷射器烧,用巨石堵等等方式。
我志愿军则采取了小、近、狠、快的战术手段,进行积极防御反击。
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敌人对志愿军后勤线的封锁。因为坑道里的武器弹药、药品、粮食饮用水都要靠后方运送,敌人妄想掐断后勤线,把坑道里的志愿军困死。
志愿军老兵高全贵奉命带领通信班的7名战士,给上甘岭运送苹果和萝卜。
“在坦克的掩护下,我们到了上甘岭的山脚下,山脚距离主峰的坑道不足500米,最远距离也不超过1000米,而就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军就死亡2000多人啊。尤其是接近坑道的那50米,完全是暴露在美军的火力封锁区,我们班战士上一个死一个,在我的面前一个个倒下,我当时的衣服上还有他们的鲜血……”敌人的封锁造成坑道里断水断粮,以及药品等。人几天不吃饭还可以支撑,但是几天不喝水就渴死了。坑道里本身储存的水不多,出去抢水的战士都难得有生还的,水,就只能改由后方送来。
可是,在敌人的封锁下,送水的罐都被打穿,没有水能送上来。坑道里凡是能滋润喉咙、嘴唇的稍有水分的东西,都被战士们吸吮完了。牙膏、一颗小草,都是奢侈品。
没有方法,志愿军战士只有趴在湿的土块和泥土上,用舌尖去舔,以图多少有些湿气。
没有水,只有喝尿;但是,没有水分的补充,尿液也是从黄到褐色到红色,也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为了给坑道里送些水分,后方也是想尽了方法。但是,接近坑道的50米,敌人火力封锁太厉害,一次,6万多斤的苹果,只送进去一个……
在坑道里,最悲惨的是伤员。伤员无法送回后方,也没有药品,他们往往只能任由伤口发炎恶化,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既然是一场战役,那么志愿军伤亡一万多人就不奇怪,而且,上甘岭是美军的“伤心岭”,美军伤亡惨重!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依托坑道与敌人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军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
惨烈的战斗,造成我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
但是,反观敌人,“联合国军”的伤亡更大,达到了25498人,他们投入兵力6万,因此伤亡率在40%以上。巨大的伤亡和奇高的伤亡率,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之前美国人遭遇过的伤亡率最高的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伤亡率也只有32.6%。
“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的惨败,在美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反响。美联社在报道中承认:'摊牌作战’成了一个巨大的、可怕的无底洞,联合国军所牺牲的人,所消耗的军火,已使司令官们感到震惊和不安。这次战斗是28个月的朝鲜战争中第二次损失精锐部队最多的战斗,这次损失仅次于1950年第8集团军在北朝鲜惨败的损失。”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此战,打出了国威军威。
此战的主角,15军军长秦基伟将军(后来成了国防部长)说:
“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70年过去了,当我们过着和平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浴血奋战。
当年他们的牺牲付出,给了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而当世界又面临着一些波澜起伏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们的英勇无畏,要从伟大的抗美援朝中汲取精神养分,也无畏地保护我们的幸福家园!
难道就营寨攻不了吗?
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当中这样一个情景:一方龟缩在营寨当中,另一方就在营寨外不断的叫骂,还不进攻。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遵守战场规矩,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进攻或者是不进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军营构造情况。
营寨建造设计绝对不像影视剧当中插几根木棍当作围栏,里面装上帐篷就可以当做军营了。营寨建设就相当于在建造一座军用城池。一般使用木材土石打夯作墙,条件允许的话应在甚至用坚硬的石材作围。墙高3-10米,墙宽0.8-2米。图.弩炮
2.围墙上边设置弓箭塔、弩炮塔、瞭望塔、城墙上站立弓弩手、长枪投手、檑石滚木……
3.进入营寨后用木材或者石材将营地分割成几个部分。分为士兵住宿区、马匹饲养区、生活做饭区、大帐、屯粮区、陷阱区……
4.军营的四周挖有深沟,深沟里面设置尖刀,竹签等构成一个大大的陷阱。根据周围地形不同设置1到N个出口,出口用吊桥连接。如果没有吊桥则设置高大拒马,防止敌人骑兵快速突入寨中。
拒马:《通典·兵五》引《卫公兵法·攻守战具》:“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5.大寨附近建立隐蔽副寨(子寨)。用于围堵进入大寨的敌人对敌人进行包围,或者救援。
介绍完营寨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为什么敌将只是叫骂不进攻的问题:
本身营寨有箭塔弩炮可以直接对士兵和敌将进行射杀,所以不敢靠得太近,就更不要说直接进攻。就算要发起进攻还要克服高大的拒马,冲过深坑才行。即使克服了前面两关,也不能直接进入敌人的营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摸不清营寨当中的军队数量、火力配备、军队的驻扎情况。任何一个将军都不敢贸然进攻,因为一旦进入营寨就可能被陷入包围。有时候骂阵只是一种心理战,并不是要直接攻取营寨。要么是为了骚扰对方,要么是为了“引蛇出洞”。在开阔地对敌人进行歼灭,让敌人失去在营寨里面的优势。什么时候会进攻营寨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用兵之法,十则攻之,五则围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第一种情况当进攻方人马少于或者等于防守方的人数但已经摸清营寨当中的情况,知道军中大将所在的位置。可以利用大雾或者是夜色破坏掉拒马箭塔,采取突袭或者夜袭。以奇致胜。
第二种情况当进攻方是防守方人数的2-3倍则采取长期围困战术,断其粮道水源,寻找破坏周围子寨,长此以往营寨自破。
第三种情况当进攻方式防守方人数的数倍甚至十倍则可以利用人数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直接攻取营寨。
结语古代打仗更多的是运用谋略,审时度势,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对敌方营寨的侦查成了战前的必须工作,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作战部署。
关于【渭南屯粮用铁丝网怎样安装】和【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