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铁丝网还能用吗,是不是坦克到了战场上很容易就输?
要说我是专家的话真的不敢当。在这里我们就借这个题目,简单谈一谈对坦克在现代战场上能够存在百年之久的原因吧。
关于坦克去留的百年之辩——“坦克消亡论”其实早在百年之前,坦克诞生之初的1916年,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坦克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走向消亡的观点。其根据和后世的坦克消亡论也是如出一辙的——坦克在战场上太容易被击毁,不过是坦克兵的铁棺材、敌人的活靶子。
↑可能会有人不服气了:当年初出茅庐的水柜在索姆河前线大杀四方,虐得战壕里架着机枪的德军步兵哭爹喊娘。那时候也没有反坦克炮这类专业的反坦克武器,为什么还说坦克的生存性就堪忧呢?
一则,当时坦克的机械可靠性非常之差,说白了就是一个套着铁皮、严重超载的老式履带拖拉机。在索姆河战役英军第一次将坦克投入战场时,总共有49辆坦克。但仅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就有5辆坦克损坏不能投入前线,随后又有9辆坦克因机械故障故障在行军途中抛锚,还有17辆因此前故障还未来得及修理不能到达前线参战。最终49辆坦克中成功到达前线指定位置的只有18辆,可这18辆中还有9辆因其他原因未能按时到达前线。最后,真正顺利按时到达预定位置的坦克只有9辆,仅占坦克总数的14%。
↑二则,即便是在德军毫无反坦克作战经验、缺乏专门反坦克兵器的前提下,战壕中的德军对付英军坦克也不是束手无策。由于当时的英军坦克只有6-10mm的装甲,当时前线德军广泛装备的一众70mm、75mm、77mm野战炮即便是发射普通高爆榴弹和榴霰弹也能砸穿英军坦克的薄皮。因此当德军缓过神来、组织野战炮向进攻的英军坦克射击后,英军坦克的攻势就得到了有效遏制。在连续损失了多辆坦克之后,英军坦克部队不得不选择撤退。
可以说,即便是在坦克刚刚诞生、各国的反坦克武器和战术都还未出世的时候,坦克就不是无坚不摧的,更不是坚不可摧的。
今天的反坦克武器到今天,坦克已经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同样的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也在不断升级,而且有攻压倒防的趋势。
↑在某些军事强国,诸如标枪这样能对绝大部分现役主战坦克构成致命威胁的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已经普及到了排一级甚至是班一级单位。↑在城市战中,甚至不需要什么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一枚1950年代水平的RPG,只要向坦克的侧后方向射击,同样能够击穿坦克防护较为薄弱的位置。
↑哪怕是在地下埋上个几十公斤土制炸药,在坦克开过炸药上方时引爆,也能通过坦克防护较薄弱的底部毁伤坦克结构、杀伤内部成员。
↑从原理上来说,采用空心装药的破甲弹头,只需要扩大药罩直径、加大装药量,理论上就能近乎无上限地提升弹药的穿深。但坦克为了保证作为机动兵器最基本的机动性,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无上限地加强装甲的。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坦克防护性能的提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而反坦克弹药仍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百年以来,坦克为什么一直没被淘汰?说了这么多,坦克如此脆弱,却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为什么坦克在诞生至今的百年之中,一直是各大陆军的主战装备?
↑其实本质上,从反坦克武器的角度来说,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都是防御性质的武器,只有敌方坦克向己方阵地发起冲击的时候,这些武器才能发挥效能。
换句话说,反坦克武器往往不能像坦克一样自由机动,只能蹲坑输出。在战术选择上,反坦克武器对于坦克来说是相对被动的一方。
↑而且在战术上,如果有限的反坦克武器被均匀分布在防线上,那么拥有坦克的一方便可以集中大量坦克,抓住对方防御的弱点进行突破。
如果防守方将大量反坦克武器重点集中于战线上的一点,坦克部队又可以绕道而行、避其锋芒,留下无人光顾的主要防线。
↑从坦克的角度来说,作为机动兵器使用的坦克,最大的价值实际上就在于其强大的战术机动性。也就是说,以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为进攻武器的一方能够自由选择在何时何地、投入多少兵力、以何种方式和路线进攻。
↑一辆坦克并不是无坚不摧的,也不是坚不可摧的。但当数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在己方步兵、陆航、火炮、航空兵等的支持下,有组织地集中在宽度只有一两公里的战线上进行突破,那么这股钢铁洪流就是势不可挡的。
↑而且,对于那些认为在城市战中坦克就是活靶子的观点,小编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敢问在城市战中,还能有什么兵器能比坦克更硬、火力比坦克更猛?换一个角度讲,当步兵看到一队有步兵掩护的敌军坦克转过街角,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自己所在的掩体或者是窗口时,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综上,一场战争绝不是单挑,更不是一物降一物的斗兽棋,而是一场充满了智慧哲学的“群架”。
现代军队所装备的坦克并不是一款无敌的装备,而是一款在其他装备的配合下,能够灵活机动、有效突破敌方防御的装备。我们不能因为坦克能被某些武器击毁,就简单地否定了它在整个陆军作战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纵观千年来的武器发展史,一件武器被淘汰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差,而只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无论反坦克武器发展到了如何先进的程度,只要人类不能摆脱地面战争的战争形式,军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就仍然需要一款能够较好平衡火力、机动、防护三大属性的机动兵器作为主战装备。在今天的装备体系中,这个角色就是坦克。那么无论有多强大的反坦克武器问世,坦克都是无可替代的。
那在未来的地面战争中,坦克又会不会、会被什么样的东西取代呢?机甲?高达?谁知道呢。
为什么河南的新冠肺炎治愈速度高出全国很多?
这个病毒不好治那是假的,初期好收拾,下手越早,收拾的越快。当年三十河南都已经开始封村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像个玩儿一样,没事儿人一样。正月河南直接封村。
村里边大队干部天天拿着望远镜,骑着电动车巡逻,不让你扎堆,不让你出门。病毒它就没有机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和治病是一样的呀,
《扁鹊见蔡桓公》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治病趁早!
发现了立马就弄过来治,绝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看你反应,相信不少地方都跟没事一样,该走亲戚走亲戚,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该打麻将打麻将,当耳旁风,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那怪谁呀?
河南在今天的2月底已经退出了前10,现在确诊的只有90个,然后呢,颜色也已经变了,已经退烧了。
因为我们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别说堵路,就是封路也没意见!
先钉上一层钢丝网是何用意?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在这里,我会尽可能地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对于楼房墙体的外墙抹灰,如果大家注意观察的话,都是发现抹灰之前在墙上挂有一层钢丝网。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农村的一些自建房屋中。可是我们的墙体抹灰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全部挂钢丝网呢?为什么要挂钢丝网呢?外墙抹灰的钢丝网具体应该怎么挂呢?例如现在有朋友问这样一个问题:农村自建房外墙抹灰,先钉上一层钢丝网,有什么作用?不钉钢丝网可不可以?
外墙抹灰的特点有哪些第一个特点就是抹灰的面积比较大。因为我们外墙抹灰是要把整个楼房所有的外墙全部抹灰,这样以来就导致外墙抹灰的面积较大。抹灰面积较大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所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个特点就是外墙有不同的类型的墙体组成的。例如我们自建房的外墙,既有砖砌的墙体,还有混凝土的墙体以及混凝土的柱子等等。对于这些不同材料的墙体交接的部位,都是很容易出现开裂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有可能出现墙体抹灰的厚度过厚。这是由于我们外墙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找垂直度和平整度。而在外墙抹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可能出现误差较大,此时出现抹灰层的厚度就超过了规范的要求。
外墙抹灰使用钢丝网的作用有哪些第一个作用就是防止不同墙体交接的部位出现开裂。大家都知道,对于不同的墙体之间接茬的部位,受力是不一样的。在因为后砌筑材料收缩产生的的力是不同的,就会导致这些部位特别容易出现开裂。所以对于这些交接的部位,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来进行处理。
第二个作用就是作为抹灰的骨架来使用。因为我们在对外墙抹灰的时候,抹灰是需要沾附在基层上,可能会沾不住。我们在墙面上挂了一层钢丝网,这样抹灰层的骨架增强了,抹灰砂浆与墙体之间的粘结程度增加,可以防止抹灰层的空鼓。
第三个作用就是还可以作为加强层来使用。外墙墙体抹灰超过了30毫米以后,特别的容易出现空鼓的问题。那么此时我们挂上钢丝网以后,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抹灰层过厚导致出现的空鼓。
外墙抹灰使用钢丝网的的类型有哪些第一点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外墙抹灰使用钢丝网的直径。所谓钢丝网的直径就是编织钢丝网的钢丝的直径。对于外墙抹灰,个人建议大家采取直径不小于1mm的钢丝网就可以,也不用太粗的。另外要根据我们实用钢丝网的规格去匹配相应的直径。
第二点就是我们看需要知道钢丝网的具体规格。对于外墙抹灰,由于需要将钢丝网包裹住,所以对于钢丝网的网孔是有一定要求的。个人建议大家,像外墙抹灰使用钢丝网的网孔基本上是20mm×20mm。不建议大家采用特别小的规格或者是特别大的规格。
第三点就是对于钢丝网的材质。因为钢丝网有很多种类型,我们在外墙抹灰要尽量保证钢丝不生锈。所以个人建议大家采用热镀锌材质的钢丝网,这样使用寿命比较长。
外墙抹灰如何挂钢丝网第一点是钢丝网的搭接要求。外墙抹灰钢丝网的要求是对于满铺钢丝网时,钢丝网与钢丝网之间的打搭接不能够小于100mm。而对于铺贴在墙体交接部位的钢丝网,钢丝网与不同墙体的搭接不允许小于150mm。对于墙体顶部的钢丝网,其搭接也是不允许小于150mm。
第二点是钢丝网固定吧唧的要求。钢丝网要使用水泥钉与墙面固定牢固,水泥钉常用的规格都是2.5×28mm的。另外在水泥钉的尾部要加直径20mm的镀锌铁片,这样能把钢丝网与墙面贴合。
第三就是钢丝网与墙面固定间距的要求。我们使用水泥钉固定钢丝网,水泥钉与水泥钉之间的间距不允许大于300mm。另外对于钢丝网的边缘处,水泥钉距离边缘的距离一般是20mm到30mm。合格的标准就是钢丝网整体于墙面严密的贴合。
外墙抹灰不挂钢丝网是否可行以及外墙抹灰防止开裂的措施还有哪些总体介绍:个人给出的观点就是,外墙抹灰时对墙体交接的部位必须挂钢丝网。对于大面积的抹灰,可以不挂钢丝网,但一定要保证抹灰层的厚度和质量。
其它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在抹灰的时候使用耐碱玻纤网格布网来进行批刮。耐碱玻纤网格布,如果是在外墙中使用,个人建议大家使用双层耐碱玻纤网格布。这样在抗裂方面也是非常好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采取直接喷涂的方法。所谓直接喷涂的方法,就是底层我们薄薄的刷一层防水的砂浆,然后就采取喷涂对我们的外墙整个进行处理,而不做抹灰处理。
结束语农村自建房的外墙抹灰都先挂一层钢丝网,是什么原因,不挂是否可行,家居杂坛通过对外墙抹灰存在特点的介绍,给大家详细的分析了外墙抹灰中使用钢丝网的具体原因,并给大家分析了外墙抹灰使用钢丝网的具体规格以及使用的方法。在最后还给大家提供了两点其它外墙防止开裂的措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他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也欢迎大家分享出来,以供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
【个人原创,头条首发,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一战德国人如何攻下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
尽管早就以中立国身份自居,小小的欧洲国家比利时还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就沦为德国侵略军铁蹄践踏下的牺牲品。虽然国小力微,比利时仍然在第一时间就奋起反抗,从而赢得了“小而英勇的比利时”的美名。
面对着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德国大军,比利时军队所依托的主要支撑就是他们的三大筑垒工事群,分别是列日要塞、那慕尔要塞和安特卫普要塞。其中,安特卫普要塞是坚持到最后的一处。
只恨邻国太强大:二战比利时军队“大镰刀”挥向中立国
在德国人拟定的对欧洲作战的大战略中,德国的首要任务是击败西线的法国和东线的俄国,而要想实现西线的战略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对比利时的控制。
在德军著名的总参谋长施利芬拟制的“施利芬计划”中,施利芬明确判定,如果德军不能实现直接攻打德法边境线上的要塞防御体系,就要取道比利时,对法国防御体系实施深远的侧翼大迂回。届时,德军的右翼就将犹如一把长柄“大镰刀”那样向巴黎西面和南面横扫,最终实现歼灭法国各集团军并攻取巴黎的目标。
就这样,作为中立国的比利时无形中成为德军大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德国人的想法是,要么说服比利时同意提供通道,要么就攻下这个国家。当然,攻打中立国将使德国背上不好的名声,因此最好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但是,假使非得付诸武力,德军对于快速攻占比利时也是充满了信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小小中立国的抵抗能力是无足称道的。
从实力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逻辑结果。德军的右翼是强大的“大镰刀”,而素以“中立”为立国之本的比利时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至少在当时的国王阿尔贝特一世在任期间,比利时从未经过战争。
出乎德国人意料的是,这个国家果断地拒绝了德国提出的有关在比利时境内“无害通过”的要求,而是选择拿起武器。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战争恫吓,非但没有让比利时就范,反倒使这个国家展开了紧急动员。虽然对一个中立国来说这有点难——比军连总参谋部都刚建立不久——但是德军将要面对的是一支数量并不多,武装也有些落后,却抱定爱国心的队伍。
经过动员后的比军约有34万人,其中14万人为野战军,分为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另外兵力为要塞守备部队。比军的每个师有22000人,师属炮兵部队配有36门火炮,师下辖3个旅,每个旅配有12门野战炮。带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论是师级和旅级炮队中多见的克虏伯1905型火炮,还是比利时步兵们手中的毛瑟1889型步枪,这些武器无一例外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为击败法国,德国将“大镰刀”挥向中立国比利时
比利时防御体系的核心,是位于列日、那慕尔和安特卫普的三大要塞。这些要塞均由连绵的堡垒群、战壕、明暗射击孔等构成,分别依据当地地势而建,无论是设计思想还是施工水平都属欧洲一流,其中的列日要塞更是号称“全欧洲最坚固的堡垒”。
这些要塞本身都配有充足的守备部队,野战军的主力负责与这些要塞相呼应。按照比军的战术设想,在要塞固守的情况下,野战军各部将前出邀击敌军兵锋,一旦要塞陷入危险,野战军就全体回保要塞。
8月4日,德国人越过比利时边界,比利时军队立即按照原计划展开部署,野战军第3师前往支援列日地区的2.2万余名守军,第4师赴援那慕尔的1.7万余名守军,剩下的野战军各师则分散配置在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之间,负责拱卫首都和要塞。要塞相继陷落
在构成德军“大镰刀”刀尖的德第1和第2集团军开始进军比利时的过程中,作为比利时抵抗核心的要塞群虽不失坚固,却显得有些过时了——它们不是入侵者手中最新型的重型大炮的对手。
列日要塞不幸首当其冲。从8月5日夜里开始,这座要塞不断承受着德军各种轻重火炮的持续轰击,在德国人将自己号称“大贝尔莎”的420毫米重炮和借自奥匈军队的305毫米重炮调入战场后,列日要塞就难以再支撑下去了—8月16日,要塞守军向入侵者投降。
在那之后,由克鲁格指挥的德第1集团军于8月18日越过盖特河,兵锋直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比利时国王阿尔贝特一世无奈下令政府向安特卫普要塞转移。这座都城在20日陷于敌手,接着就轮到三大要塞中的第二座要塞:那慕尔要塞。
比利时军队撤退时炸毁运河上的桥梁,以此延缓德军的攻势
德军对那慕尔要塞的围攻始于19日,而那些可怕的305毫米和420毫米重炮于21日运来后,这座要塞便开始经历列日要塞曾遭受过的浩劫。在那慕尔城外情势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原本留驻当地的比军第4师不得不后退,那慕尔要塞在24日终告陷落。“国家堡垒”
当时,英勇的阿尔贝特一世国王和他手下那些绝望的英勇战士们,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安特卫普要塞上。虽然从建筑角度被称为“欧洲第二坚固的堡垒”,但是安特卫普要塞在比利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比列日要塞还要高,因而被认为是“国家堡垒”。
与列日要塞和那慕尔要塞相比,安特卫普要塞享有更大程度上的地利之便,它被多条河流天然地包围保护着:西面是须耳德河、南面是卢佩尔河、东面是尼瑟河、北面是须耳德河和摩泽尔运河的连接部,这些都对安特卫普构成天然屏障。
安特卫普要塞正是在这样的众水环抱环境下构筑的,主要由内外两道防御圈构成。居内的第一道环城工事体系始建于1859年,距城区平均距离为3公里,核心是编号1~8的8处堡垒,堡垒之间相距2000米,以做到彼此呼应。
从1879年开始,享誉欧洲的著名军事工程师阿历克西斯·布里埃尔蒙特受邀设计了安特卫普要塞的另一道环形工事,其核心为21个不同规格的堡垒,距城区距离为10到15公里不等。此外,布里埃尔蒙特还在须耳德河岸设置了2个堡垒和3处岸炮阵地。之后,从1906年~1913年间,比利时人又陆续对上述两道工事体系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混凝土加固。
在居外的工事体系上,布里埃尔蒙特配置了两种规格的堡垒:一种是五边形堡垒,内设2门150毫米炮和4门120毫米炮,还有2门200毫米迫击炮和4门7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另一种是三角形堡垒,内设2门150毫米炮和2门120毫米炮,还有1~2门200毫米迫击炮及4门7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
比利时的武器大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除77毫米炮外,其余火炮全部装在可升降的炮塔中,需要时可沉入地下免受攻击。炮塔和堡垒的主体厚度都设计成可经受150毫米榴弹炮的轰击。而且堡垒依托天然的斜坡,有利于提高其生存力,斜坡将使进攻者在前进时不得不放慢速度。斜坡顶端和堡垒之间还有一道混凝土构筑的深沟,如护城河一般,让进攻者难于达到堡垒主体。德国人的怒火
8月28日,除第4师之外,比军主力均集结于安特卫普地区,而当面之敌在连克列日、布鲁塞尔和那慕尔之后,倒并不急于攻打安特卫普,而是马不停蹄地向南进军佛兰德斯地区。
这样一来,比利时再次面临战与和的选择:是以安特卫普为支撑袭扰德军的交通线,还是在原地保持不动而实际上退出战争呢?据说,德皇威廉二世还向阿尔贝特一世写了亲笔信,请求他“爱惜民力,不要再把比利时置于战火之下了”。
但阿尔贝特一世再次坚定地选择了战斗。比利时军队很快就主动出击,袭击德军后续梯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德军主力向法国马恩河的进军,比军于9月9日再度主动出击,这次作战一直持续到13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德军注意力。
比利时人的英勇作为,成为德军最终在至关重要的马恩河会战中败北的一个间接因素。德军在马恩河败北,巴黎的危机就此解除,德军在一战初期“依靠运动战取得速胜”的企图化为泡影。
这些当然足够引起德国人的怒火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安特卫普。德军总参谋部在9月严令:尽快拿下安特卫普,彻底终结比利时军队的抵抗。为达此目的,德军专门抽调隶属于第1集团军的第3预备军全力进攻,并让已经退役的汉斯·冯·贝斯勒将军重新出山指挥。除该部原有的第5和第6预备步兵师之外,还另行增补了第4预备师、第26和第37预备旅等部,总兵力为6.6万余人。
为实施攻城而准备的炮兵部队同样强大,不仅包括众多装备着210毫米迫击炮、100毫米野战炮和150毫米野战炮的炮兵单位,而且集中了令人生畏的2个305毫米重炮连和3门42 0毫米重炮“大贝尔莎”。9月2 8日,随着德军轻重火炮发出狂吼,安特卫普围城战开始了。经过持续炮击,距安特卫普城15公里处的瓦夫勒堡垒被撕成了碎片,安特卫普城的供水系统也被切断。
英勇的阿尔贝特一世国王
交战变得对守军极为不利:首先,德军重炮的射程均远大于比军火炮,这样就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从容射击;其次,比军在开战前为了增大德国步兵接近的难度而将堡垒周边的一草一木全部清除,结果反而使堡垒自身变成明显的目标,有利于德国炮兵的瞄准;第三,安特卫普要塞在设计施工时没有留出充足的通风管道,从而使遭受炮击后的堡垒内部的空气变得令人无法忍受。英国人来了
在重炮的持续轰击下,安特卫普要塞的堡垒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守军的抵抗意志在淡水供应被切断等因素影响下也开始发生动摇。位于安特卫普城内的比利时政府于10月1日电告英国政府,称“如果局面再无改善,比政府将不得不在3天内撤出安特卫普”。
如此一来,有关增援安特卫普的动议就成为协约国阵营中的一项大事,而对此举倡议最为坚决的,当属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邱吉尔。他提议应立即敦促法军出兵安特卫普,“除非现在就派遣若干正规军,否则就得考虑安特卫普的沦丧”。
英国人确实是非常焦虑的,因为安特卫普陷落意味着德军将获得进攻荷兰的出发阵地,而且使英国远征军本打算用来从法国撤退的各海峡港口受到直接威胁。
但是刚刚经历了马恩河大战的法军无力响应这一动议,而英国远征军本身就力量不足,抽调兵力似乎更不可行。无奈之下,邱吉尔提议由海军派出地面部队投入安特卫普之战。经讨论,英国政府同意了邱吉尔的计划。
10月3日夜,英国海军陆战队的2200人和海军旅前来支援。这支盟邦援军的到来,对比利时人自然是巨大的精神鼓舞,其实际战斗力却让人打上一个问号。
陆战队的2200人确实是精干部队,其中有的人更有长达15年的服役史。海军旅则是一批少不更事的毛头水手们,他们被匆匆派上战场,根本不知战争为何物,来不及接受像样的训练,有的人甚至从未开过一枪。
邱吉尔随后亲自赶到前线,在和安特卫普要塞司令维克托·德吉斯将军一番交谈后,他发现这场战斗没有任何光明的前景。按照德吉斯的说法,堡垒正“一个接一个”被攻破,德国重炮足以炸死藏身于最深掩体里的守军士兵,而他“想不出什么办法阻挡堡垒以大约一天一个的速度被摧毁”。邱吉尔还听出了比利时人的不满之声:“我们为协约国冒这么大的风险,协约国却没有更多援助的迹象,长期任我们独自支撑。”
德皇威廉二世
当然,邱吉尔带来的这支小小的英军队伍还是令德吉斯将军感动不已,后者很快就把这支盟军部署到距安特卫普只有几公里远的数个内线堡垒附近。但是如前所述,英国海军旅的素质远不足以扛住德军猛烈的炮轰,他们上阵不久就已经处于被击溃的状态。“国家堡垒”陷落
德军继续发动猛烈的炮击,其305毫米和420毫米不断吞蚀着那些由混凝土构筑的堡垒,安特卫普要塞却还没有如列日要塞和那慕尔要塞那样屈服,它依旧在继续着自己的抵抗。
10月5日,安特卫普围城战关键性的一天终于到来。德第3预备军的一支兵力成功突破了位于安特卫普东南面20公里处的小城李尔,继而移师北进,进逼至安特卫普南面不远处的丹德明德,封闭了安特卫普的南翼。此时,德军主力在安特卫普城的东面,而该城的北面不远就是荷兰边界,此举意味着德国人已经完成对安特卫普的三面合围。现在守军惟一可能的求生通道就在城市西面了。
第二天,即10月6日,又有几个外围堡垒被德军的重炮攻陷。当德国步兵进入堡垒内部时,发现那里面的人要么被震得休克,要么已经在浓重的烟雾中丧失了战斗力。也是在这一天,志在必得的德军向安特卫普城内发出公告,要求平民要么出逃,要么躲起来,因为“次日将实施前所未见的集中炮击”。
比军经商议后,国王阿尔贝特一世带领着部队撤往奥斯坦德港。
10月9日下午4点,德军先头部队入城,宣告安特卫普陷落。不过令城中居民欣慰的是,入城后的德军并未如先前公告的那样杀人放火,反倒是帮助当地人扑灭了油罐和仓库的火情。之后,德吉斯将军宣布城内剩余守军无条件投降,安特卫普市长让·德·约斯在10日正式递交了投降状,这座城市就此落入德军之手。
“国家堡垒”陷落了,但比利时的抵抗并未就此结束,阿尔贝特一世去往未被占领的地方,以他残存的力量继续与德国作战,直到战争结束。1918年11月,比利时人终于光复了安特卫普
关于【解封后铁丝网还能用吗】和【是不是坦克到了战场上很容易就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