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网如何跨越,汗都有哪些好看的电影?
大家好,我是大旭,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对印度有一分好感的话,那么一定来自于阿米尔汗!这位印度“国宝级”人物,宝莱坞的“全能”演员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异常的电影,今天就来说说看过的他的电影,你漏了哪一部呢?
2005抗暴英雄
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1857年英殖民时代的印度,一个叫莽卡班迪的印度兵团小队长,因不满当时的东印度公司迫害印度平民及不尊重宗教信仰,愤然带领印度兵反抗,虽然人单力薄最终失败,莽卡班迪最后也被处死,但他的事迹激起了印度人争取独立得决心,在经过90年的动乱后,东印度公司终于推出印度这块土地,印度独立了。莽卡班迪是第一个先行者,被视为印度的民族英雄。
2007地球上的星星
这部电影讲述了阿米尔汗饰演的尼克是一名美术老师,他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成熟的故事。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寓意很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小时候,在家长的压力下,不得已放弃那些看似幼稚却是我们心中真正渴望表达的东西。
2008未知死亡
这部电影讲述了阿米尔汗饰演的电信大亨杰辛哈尼亚与印度电影中最可爱的姑娘卡尔帕谢蒂之间的爱情故事。电影的所有情节可以预料到但是却情不自禁的被感动了。这是一部感人的爱情电影,也是不一部刺激的复仇电影。
2009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部电影大家都很熟悉,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一部讽刺社会现象的电影都可以拍的这么轻松,喜剧里还可以有这么多闪光的慧言慧语。情节确实太过随意,下一秒的夸张总是来的让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中却仍旧乐呵呵的接着看下去。影片最后那段风光让人无比钟情!
2013幻影车神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马戏团的表演者,为了给父亲报仇的故事。剧情方面,为父子情兄弟情看哭好几次,画面方面,各种车技,高空摩托走钢丝,街头钢棍看呆了,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帅气无比,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2014我滴个神啊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奇幻旅行,爱情方面有跨越时间与文化的电话,笑点方面从演员到歌舞与情节到处都有。轻松却不轻浮,深刻而不沉重,深入浅出。除此之外,话题性如同引爆一枚炸弹,瞬间引爆印度宗教社会。印度教徒在公开场合焚烧海报以示抗议,瑜伽大师与政界人士公开发言,抵制影片上映,影片通过,对印度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2016摔跤吧!爸爸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降速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影片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在"直男癌"问题严重的宝莱坞可谓是另辟蹊径,达到了不俗的社会轰动效应。
2018神秘巨星
这部电影讲述了14岁的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草根变身大歌星的励志故事,恰恰相反,这是一部裹着励志的外壳,讲述女性、女性意识崛起的电影。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多少年了才出了一部《我是不是药神》,但是纵观阿米尔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比肩药神,他的人生就是药神那样的,这也许是他被称为印度国宝的原因吧!好了,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我们有缘再见!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开战之前,德军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东线苏德战场,到1943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继而在1943年中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未能扭转颓势,自此苏联完全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到1944年的时候苏联对德国发动了十次突击,打的德军毫无还手之力,即便德军能够集中全部的兵力在东线对战苏军,也已经很难取胜了。
在北非战场,德国已在1943年彻底放弃。到了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已经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墨索里尼政权已名存实亡,整个欧洲基本就只有德国在对抗盟军了。
对于希特勒来说,如果这个时候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的西线战场,那么对于德国来说其打击也必然是致命的,但无奈于东线苏军造成的压力太大,能够投入到西线对付盟军登陆的部队也就非常有限了。
登陆作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德军1944年5月份,德国在东线有179个师和5个旅,占德军总兵力的65%,西线的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地只有59个师,归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在60个师中,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其中2个装甲师由希特勒亲自指挥,总兵力76万人。西线德军分为B、G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是主力,由隆美尔元帅指挥,下辖39个师,其中第十五集团军的23个师驻扎在加莱地区,第七集团军的14个师驻扎在布列塔尼半岛。G集团军群有19个师,其中第一集团军的10个师在比利时,第十九集团军的9个师在法国南部。
▲诺曼底前德军布防情况
从德军的部署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军的主力基本在加莱地区,这也是缘于盟军在进攻前制造了大量的烟雾弹,向外界显示盟军将会在加莱地区,也就是法国靠英国最近的地区登陆,为了迷惑德军,盟军的著名战将巴顿频频出现在加莱对面的肯特郡“视察”工作,这也让希特勒相信了盟军主攻加莱的说法,而盟军实际主动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
▲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
而德军在战前对陆军主力装甲部队的部署上出现了分歧,隆美尔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海岸线附近,以便能随时将装甲部队投入到反登陆作战中。而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人则认为应当把装甲部队布置在远离海岸线的地方,以防盟军的舰炮和空袭,在确定了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再投入装甲部队作战。对此希特勒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让隆美尔统辖一半的装甲部队,龙德施泰特统辖另一半的装甲部队,这个方案实际上没有让任何德军主要将领满意。
▲隆美尔
在海军方面,德军也只以5艘驱逐舰和52艘潜艇为水面作战主力,这样的水上作战力量在当时的盟军看来就是浮云。空军方面对于德国来说也极不乐观,只有450架作战飞机,处于1:30的绝对劣势。
在防御工事上,德国实际上在1941年12月开始为防止盟军的登陆就开始在法国海岸线修筑防御设施了。希特勒原本计划在1943年5月之前要在挪威到西班牙的海岸线上修筑1.5万个固定支撑点来建立一个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但直到1944年5月,除了加莱地区外,其他地区只修建了零星的防御据点,有些地方仅完成了18%。可以说就这样的防御体系,基本上是防不住盟军的进攻的。
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亲自视察了法国、丹麦、荷兰的防御情况,对防御体系进行了完善,他要求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在沙滩上设置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还要铺设大量的地雷,并在隐蔽的地方设置火力点,在海滩后的宽阔地带设置大量障碍物等设施,这些设施一旦修建完善,必然会对盟军造成重大损失,所幸直到盟军登陆的时候,也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盟军盟军为实施这一史上最大的登陆作战,集结了288万兵力,包括了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陆军共153万人。海军投入了5300多艘舰船,其中战列舰13艘,巡洋舰47艘,驱逐舰134艘,以及4125艘登陆舰和6000多艘运输船。
空军方面盟军出动了13600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4900架,轰炸机58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盟军登陆部署情况
从军力投入上来说,盟军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战前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此使德军主力驻防在了加莱地区而不是主攻的诺曼底地区,这就为盟军的登陆作战减轻了相当的难度。
盟军进攻情况在战前,盟军为阻止德军增援诺曼底地区,决定在登陆作战前先派出伞兵部队空降到德军后方建立防御地带,以阻止德军的增援。在开战前盟军便1944年6月6日午夜开始在诺曼底海岸线的后方大量空降部队,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诺曼底海岸线后方的重要据点和桥梁,建立了防御阵地,并在登陆作战后配合盟军对海滩上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登陆作战在6月6日清晨6点30分开始,从当天海滩上的战斗来说,伤亡并不大。其中宝剑海滩盟军伤亡630人,朱诺海滩盟军伤亡1200人,黄金海滩盟军损失了约1500人,犹他海滩盟军也只伤亡了197人,战斗最为惨烈的是奥马哈海滩的战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便是取材于奥马哈海滩的战斗,在这里德军驻有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导致当天的战斗异常激烈,美军仅阵亡就达到了2500人,总共伤亡4000余人,可以说在第一天的抢滩登陆战中,盟军仅伤亡7500余人。
对于盟军来说,真正的硬仗其实并不是抢滩登陆作战,而是随后的城市攻坚战。在成功登陆后,盟军开始向法国内陆发展,美国第一集团军主攻瑟堡,英国第二集团军负责拿下卡昂。
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才认识到盟军主攻的方向是诺曼底地区。其实在登陆作战的第一天也就是6月6日的时候,希特勒对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情况并不在意,他认为盟军是在佯攻诺曼底地区,真正的主攻在加莱。在错失了抢滩登陆作战的战机后,希特勒把德军装甲预备队的5个师全部交给了隆美尔指挥,并紧急从东线调来了党卫军第9和第10装甲师,诺曼底战役由此才进入了真正的硬仗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攻坚作战,美军才攻克了瑟堡,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役中,美军付出了伤亡25000多人的代价,直到7月1日才攻下了瑟堡。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在夺取卡昂的战役中则更是艰难,每前进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在最初的5天时间里就付出了伤亡5000人的代价,直到7月10日才攻下了卡昂。
转折点出现在7月6日,由巴顿率领的盟军第三集团军在布列塔尼半岛登陆,此时诺曼底前线的德军有被盟军包抄合围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诺曼底的德军才开始逐步撤退,到7月18日盟军才彻底搞定了诺曼底地区。
在整个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总共伤亡122000余人,其中美军73000余人,而抢滩登陆作战盟军伤亡仅为7500人,所以盟军实际伤亡最大的地方在于登陆后的攻城战。由此也能看出,盟军在战前成功欺骗了希特勒主攻方向,这点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一旦德军判断对了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盟军在抢滩登陆时期的伤亡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无力阻止盟军开辟西线战场,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对此大为恼火,解除了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的职务。对此龙德施泰特在被解职后愤愤地说道,德军将必然战败。
7月17日,隆美尔在视察部队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盟军飞机的扫射,被打成重伤,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岗位。7月20日,一群不满希特勒的德国高层军官发动了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希特勒在这次行动中侥幸逃过一死,随后将参与刺杀的人员斩尽杀绝,而隆美尔不幸牵扯到了这一事件,于当年10月14日被希特勒秘密处死。
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
马奇诺防线在当时法国人的眼里犹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号称固若金汤,也被称为法国人的骄傲。然而,这个极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在二战爆发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法国人被啪啪打脸了。
二战爆发后,德国也知道马奇诺防线的坚固,因此绕过这个防线,从法国东北部的阿登森林突破,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后面,法军被打的措手不及。然后,法国在几个星期就投降了,而这条砸了重金的防线成了一个摆设。
然而,马奇诺防线真的是法国人花钱建造的笑话吗?历史上的法国人一直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作为欧洲大国,法国从不缺人才,他们肯定也懂得德国人会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作为自己的国家,法国有几个缺口,在哪里建立防线,他们比德国更明白。
所以,其实当时的法国做法是,一个房间有两扇门,他们只给一扇门上锁,另一扇不上锁。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并不是从法国边境入侵的,他们绕过边境从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方向进攻,也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这里就有个疑问了,马奇诺防线建立在哪?
它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上,按照常人的逻辑,一战德国从法国北边进攻,那么马奇诺防线就应该建立在北边吧。但法国人偏偏跑到东边、南边推图砌墙搞防线,这不是浪费时间么?
所以,法国的做法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知道战争后续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故意为之,法国这个房间的两扇门,故意一扇上锁,另一扇不上锁,而上锁的门就是马奇诺防线,未上锁的就是放小偷“德国”进来的。
不明白?我举一个例子,以色列修的“巴列夫防线”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他们和埃及中间现在只隔着苏伊士运河。双方都明白,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为此在休息期间大家都在做准备,以色列就忙着修防线,也就是“巴列夫防线”。
但让人惊讶的是,以色列修的不是钢筋混凝土防线,而是直接用沙子堆,堆成一道高60米,长175公里的沙墙。以色列认为,沙漠地区沙子多,用来修防线不但省钱,还能抵御现代化部队。因为沙子松软,不管是人还是坦克、装甲车等,一旦上去就会陷进去动不了,甚至火炮打在沙子上不会造成什么威力。
但这道想象中完美的沙墙被埃及军队戏剧性的攻克了。刚开始时埃及军队面对沙墙也表示无能为力,直到某位埃及工程师在浇花时发现,沙子用水冲不就崩塌了吗?埃及军队高层顿时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从英德两国买了450太高压水泵。
埃及军队进攻开始了,因为当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以色列全国放假包括军人,在他们认为巴列夫防线可以完美的阻挡埃及军队的进攻,所以整条防线都没什么军人。而埃及军队也不遵守什么战场规则,没打招呼直接就从苏伊士运河中抽水,对着沙墙冲。
仅仅5个小时,巴列夫防线上就被冲出了60个口子,接着埃及军队突破了巴列夫防线,埃及高层对此感到信心满满。从这里就有问题了,在所有人看来巴列夫防线竟然用沙子堆建,简直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摆设,虽然他不怎么花钱。
但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道沙强才是以色列真正布的局,也是以色列战争中取胜的关键。
在埃及进攻那天,因为“赎罪日”的原因,沙墙仅有460名士兵守卫,埃及军队人数达到了31万人,如果他们全部进攻,以色列那么点人不可能守住175公里的防线。因为沙墙的原因,埃及军队冲了60个缺口,可也正因为这个缺口,导致埃及军队只能被迫分为一小股部队,从缺口中进攻,埃及发挥不了人数上的优势。
等埃及军队好不容易突破这道防线,以色列已经集结好了兵力并包围了出口,这就在局部上比埃及拥有更多的兵力,然后举枪对冲出缺口的埃及士兵扫射。此外,巴列夫防线并非只有一道关卡,整条防线纵深16公里,而埃及军队既然已经进入防线,就不好撤退,不然风险更大,既然如此他们只能冒着以色列的枪林弹雨推进,可是这样的挺进用了6天时间。
6天时间不算长,但对战场形势时刻变化来说已经太长了,6天的时间让以色列军队获得北线战争的胜利,他们调动部队向南边集合,把埃及军队包了饺子。自此,第四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
从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这个战争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防线的意义他们的目的并非用坚固的防线将敌人阻挡在外,而是故意露出一个漏洞让敌人看到,把敌人放进来打。沙墙的意义就在于让敌人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限制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再守株待兔消灭。
明白了巴列夫防线的目的,再回头看马奇诺防线,其实法国人当时的想法也差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结果撞到了法军的防线上,然后双方进行了4年的战斗,最后德国输了战争。
因此,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目的,并非是阻挡德国军队的进攻,而是让德国人明白这道防线太坚固,你们从别的地方进来吧,我们等着你。这就好像主人抓小偷,故意锁上房间的一扇门,另一扇门不上锁,目的就是让小偷从未上锁的门进来,然后来个瓮中捉鳖。
法国在一战的时候还没有彻底准备好,就把德国打退,而二战时英法联军准备了330万大军,而只要德国按照法国布的局,就可以再次把德国军队打的哭爹喊娘。这个剧本是法国为德国量身定做的,所以马奇诺防线只是一个幌子,让德国再按照一战时的路线,从比利时荷兰进入法国,然后守株待兔消灭德军。
但法国人的剧本中间出了问题,他们没想到这次德国人聪明了,不按自己安排的剧本来,他们竟从阿登森林里面钻了出来,让法国人完全措手不及。法国人所有的设想都被德国人不按套路的出牌给打乱了。
如今我们回头看法国人重金打造的马奇诺防线,才会发现他们的苦心,这道防线的意义其实就让不想让德国人那么轻易攻破,如果德国人要强行攻破这道防线,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伤亡,所以德国人必定要绕路。
而马奇诺防线存在的目的也是与此,法国人并非建立这个防线把敌人拒之门外,自己躲在家高枕无忧,他们其实是想让敌人按照自己设计的剧本走。虽然法国的计划失败了,但事实上马奇诺防线的目的达到了,德国人确实绕过了这道防线,只是没从比利时跟荷兰方向进攻。
综合来说,马奇诺防线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它本身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它也并非是个摆设,所以法国人才会话重金打造这么一个防线,法国人并不蠢,相反很聪明。
如何看待美国前防长马蒂斯猛批特朗普分裂美国呢?
如果说美国大范围骚乱,是底层民众对特朗普执政的美联邦不满,那么前国防部长马蒂斯的言论,则暴露了美国上流社会的分化。
马蒂斯简历:曾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因为同奥巴马在伊朗问题上产生分歧,被奥巴马解雇;之后在2018年,因为特朗普从叙利亚撤军,马蒂斯辞去防长职务。
这其中透露了什么信息?马蒂斯敢于直抒己见,即使丢官也在所不惜,国家利益在他心中分量还是很重的,在古时算是位铮臣;马蒂斯长期在军中担任高级职位,影响力势必不小,甚至他的言论也代表着美军部分官兵的想法。
当特朗普声称要出动军队平息骚乱时,美现任国防部长艾泊斯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尔利就直接表示反对。这两人基本可以代表军方的意见,竟然公开反驳总统,这说明连军方都受不了特朗普了。看来老特最近糟糕的表现,让自己威信严重受损。
马蒂斯原话如下:“特朗普是有生之年第一位不试图团结美国人民的总统,甚至连假装都不愿意。他试图分裂美国,我们正目睹三年来缺乏成熟领导的后果”。
在此之前,马蒂斯从未发表过政见,能说出这番措辞激烈的话,说明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受不了一点委屈的特朗普,对此当然是一如既往的怼回去,而且他的发言延续了以往的风格,粗鲁而直接:“我把他(马蒂斯)的昵称改为疯狗,他所擅长的不在军事,而是公共关系,我给他新生活、要做的事和要赢的战争,但这条疯狗就是不把培根(一种肉食)带回家”。受到刺激的老特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以上只是节选。
实际上老特当选美国总统也是个意外,本来没人看好他,老特能当选与其说是因为美国人民喜欢他,倒不如说是对满口谎言政客的厌恶,至少特朗普能敢做敢说。不过在老特当选后,美国大街上立刻挤满了反对的人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老特的直言不讳既是他的优点,但在关键时刻又耽误他。一团糟的新冠风波还没平定,又因弗洛伊德案引发骚乱,心急火燎的老特开始了口不择言,什么“如果示威者闯入白宫,迎接他们的将是恶狗”,或者“如果发生抢劫,那么就开枪”。
其实不能说老特的话全错,但是他显然没能掌握语言的艺术,以致使矛盾激化,搞得全美鸡飞狗跳。
因此,美国人民批评他几句纯属正常,毕竟能忍受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关于【铁丝网如何跨越】和【汗都有哪些好看的电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