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网如何递东西,506伞兵团E连索贝尔时代是如何结束的?
1942年11月,自美国介入欧洲战事以来,一直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在盟军中的地位。尤其是西西里岛战役中,不仅派出了强大的阵容,而且还派出第82空降师与英军合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业,这是美英两军首次空降作战。
空降作战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也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其作为战役配合的作用还是深受盟军的青睐。于是,第101空降师也来到了英国,为登陆欧洲做准备。初来乍到的空降兵们倒还“安分守己”,但很快就搅和的当地“鸡犬不宁”。
E连在英国度过了9个月的“幸福”时光。1943年9月15日,E连随506伞降步兵团抵达奥尔德本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驻扎了许多的盟军部队。与当地人的保守、墨守成规相反的是,这些“精力旺盛”的大兵们,很快就习惯和喜欢上这个地方。
首先,训练之余,可以消遣的地方多。战前训练是艰苦的,他们每星期训练6天,每天8-10小时的训练量让他们苦不堪言,只有周末外出是他们的最爱。但与国内的基地相比,这里出门就有小酒馆和舞厅,这是躲避训练和索贝尔的最好去处。
每到周末,这里还聚集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的军人,他们常在一起交流。作为新兴军种的空降兵,吸引着他国军人和当地人的关注和羡慕,这让E连的官兵们十分受用,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这里的女人让他们更加流连忘返。自英国对德国宣战后,大批的男性公民参军远赴非洲、意大利战场,没有男人的英国女人到处都是,她们孤独、寂寞。这让“精力过剩”的军人们有了可乘之机。
让他国军人和当地人羡慕不已的是,美国军人的福利和薪饷很高,而空降兵每个月还有额外的50美元的补贴,这在人们的眼里俨然就是“财神爷”了,英姿飒爽的伞兵们更是当地女人们“追求”的目标。
没有任何牵绊的伞兵们在这里尽情的宣泄和纵欲,打架、酗酒、为女人争风吃醋的事情时常发生。但回到营房后,他们不得不考虑上战场如何“保命”的问题,因为索贝尔就是那个可能把他们带向地狱的人。
E的士官们计划“哗变”。E连的官兵们依旧在索贝尔的“大呼小叫”中进行着各项战前准备。让他们最担心的倒不是他的鸡毛蒜皮小事,而是在官兵中没有威信,在指挥上没有才能。跟着这样的指挥官去打仗,要么被他“害”死,要么他被“自己人”打死。
一是,官兵们越来越不把他当回事了。由于他经常“对人不对事”、肆意践踏他人尊严,在E连士兵中的威信极低,大都不信任和不看好这位连长。所以经常出他的洋相,拿他开玩笑和搞恶作剧。
例如:在一次实弹演习中,士兵们为了吓唬索贝尔,故意在其身后向他开枪,子弹就他的身旁嗖嗖地飞过去,他迅速缩身并向后大吼一句:“小心”。这个时候,许多士兵都会意的大笑一通。
二是,他根本就不懂战术。他除了擅长体能训练,就是标新立异的刷“存在感”。在实战演习中,索贝尔居然很得意的穿了一件空军羊皮夹克,这在野外训练中十分显眼,他甚至把树叶声当成演习“对手”在进攻等等,闹了不少的笑话。
作为基层指挥员他居然不会“看地图”,常常把连队带错方向。于是,就有士兵模仿营长的声音命令他剪开铁丝网继续前进,谁知没有一点判断力的他,居然真的剪开铁丝网,围栏里的牛跑的到处都是。而这又成为E连士兵们饭后的笑话。
更激发士官们不满的是,他与温特斯的矛盾。此时已是副连长的温特斯,在士兵中的威信很高,这让倍感“不舒服”的索贝尔将矛头对向了温特斯。一次,他以温特斯没有按时检查厕所,不遵守他的命令为由,书面通知他接受处罚。
不甘心索贝尔没完没了的“欺凌”,温特斯签字要求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这可是将他们两人之间矛盾公开化了,全团上下无人不知。最后,团里从E连的利益出发,取消了处罚,但将温特斯调出了E连,担任营部的伙食军官。
打抱不平的士官们以兰尼与哈里斯为首召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对E连由索贝尔指挥战斗将是一个“悲剧”达成一致。他们以把索贝尔换掉为由,向团里递交了辞职信。这种行为在战时就是哗变,是要枪毙的。
但辛克上校还是决定将索贝尔调离E连。首先,他对温特斯的才能很欣赏。作为506团主官,他十分清楚军官们的本事,在视察中,他经常看到温特斯全身心的带领E连在训练,很快将其提为副连长,但两人的矛盾在他看来,仅仅只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将温特斯调离了E连。
其次,E连士官辞职一事,让他彻底看清了E连的问题不是温特斯,而是不得人心的索贝尔。他没有想到将E连“训练”成506团“王牌中的王牌”的索贝尔,居然人缘这么差。看来他没有能力管理好一支连队。
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是这些“兵头将尾”的士官们。他们才是连队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战斗力也是靠他们去激发和实现的。孰轻孰重,辛克上校自然心知肚明,他决心换掉索贝尔,但这种“不和谐”的事情也必须遏制。
一是,他把这些士官们叫来,狠狠的“臭骂”了一番。将领头哈里斯中士调离,兰尼中士降为二等兵,但这些士官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的诉求终于引起了辛克上校的重视;
二是,这件事因温特斯而起,他不顾E连的荣誉,闹得沸沸扬扬,处罚也是必须的。而E连的士兵们需要像温特斯这样的军官。于是,将其调回E连,但降为排长。这样的处理结果,让担惊受怕的士官们常常舒了一口气。
让他感到最满意的是,像索贝尔这样的“训练”人才是不能舍弃的,让他去担任伞兵学校的教官是最好不过的了,也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后,A连的斯威尼中尉担任E连副连长,B连的米汉中尉担任连长。E连的索贝尔时代结束了。
如果没有温特斯和索贝尔的矛盾,E连的士官们还会要求更换连队主官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兄弟连》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评价电影幸福的黄手帕?
在影视艺术导论的课堂上,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影片,其中最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的,便是由日本国宝级演员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主演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在课下,我观看了这部影片,并且有很多感触。在完成期末作业的同时,也想借这篇杂感体的影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抒发。
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是导演山田洋次的代表作,整部影片构思精巧,结构清晰,影片风格清新含蓄,是一部电影史上的佳作。影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大量使用镜头语言,引起了观众的思考。本篇影评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一、故事梗概
在影片中,最令人感到着迷的、也是最有神秘感的人物形象便是由高仓健饰演的勇作。他曾是煤矿工人,因自己的妻子流产后,心情不快,失手将一名寻衅滋事的流氓打死后,被判刑入狱。在监狱里,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光枝,却因害怕影响她的生活和前途,主动提出离婚,并真心实意地劝她改嫁。刑满释放后,勇作给光枝写了一封信,说如果她还没有与他人结婚,仍在等待他的归去,就在家门前的旗杆上挂上一块黄手帕(这曾经是自己与妻子约定的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假如他看不到黄手帕,就会远走他乡。归家途中,患得患失的勇作碰到两位驾车出行的年轻人钦也和朱美,搭乘他们的车游转了一些地方之后,才鼓足勇气回到家乡。最后勇作和两位年轻人看到家门前的旗杆上挂满了黄手帕,这说明光枝一直在等着勇作回家,几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幸福,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尾收场。
二、画面
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1977年拍摄的老片,画面质量和现在发达的技术拍出的画面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但如果从画面的构思尤其是镜头的运用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影片的一开头,对人物的刻画就展现出了导演的别具匠心:先仰拍,再俯拍,简单的一两个镜头就交代出青年人失恋后心情不快的故事前提,借此引出后面的故事。在影片的其他部分,导演也综合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从车内到车外,从远景到近景,如在乘车行驶的过程中,导演综合运用了特写、近景、远景等多种镜头表现方式,从不同角度准确地刻画了旅途中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使得故事情节流畅清晰,自然而不拖沓。
三、情节
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在最后出现,让人看完之后有很想长出一口气的感觉。在马上就要到达家里的短短路途上,勇作内心非常紧张:一方面他期盼妻子光枝能够在旗杆上挂上黄手帕,这样的话自己就能和她团聚;而另一方面他很害怕自己的妻子如今已经嫁为他人妇,自己又免不了踏上漂泊异乡的路途。于是勇作陷入了两难,他既想回家见光枝,又害怕旗杆上没有黄手帕,自己会更加失望。这一段情节导演用了很多的笔墨,从“到底要不要回到家里看看”这一问题上影片中几人的争执和矛盾,到一路上路牌、景物、音乐的运用,暗示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一步步地突出主人公勇作以及陪同他回家的两位年轻人的紧张与不安,期待与兴奋,影片的气氛逐渐到达高潮。在最后,这种气氛在“满旗杆都是黄手帕”的画面中得到彻底的释放,影片也接近尾声。
实际上,影片的结尾之所以能够渲染出这么浓重的气氛,在于导演在之前的情节中做了诸多铺垫。比如光枝怀孕时,勇作和他约定好如果去医院检查后确实怀孕了,就在自家的旗杆上挂一张黄手帕。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就引起了观众的好感和极大注意,此后观众们原本还比较分散的注意力被一下子拉回到故事的主线上来。影片中两次出现黄手帕,运用了反复蒙太奇和象征蒙太奇的手法,重点突出了黄手帕的象征意义,那便是“等待”和“希望”。在这两个镜头中,前一次是后一次的铺垫,后一次是前一次的升华,相互呼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人在结束观影之后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色彩明艳的黄手帕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四、线索
影片沿用了比较经典的设置线索的手法,整个故事由两条线索贯穿,一条是两位年轻人钦也和朱美的感情线索,另一条是勇作和妻子光枝的感情线索。两位年轻人开始互不相识,随着旅行的深入,二人产生过矛盾,也形成过默契,最终受勇作和光枝的爱情故事感动,产生了感情。勇作和光枝的感情则是影片的主线,行车的过程就是通往勇作和光枝爱情见证的过程。这两条线索在他们乘车回乡的路途上重叠、汇合,最终都在结尾收获了圆满。看得出来,是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叙事结构,在正叙的同时,时常进行插叙,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两条线索不断交叠,使影片不至于显得单调乏味,收获了观众长时间的注意力。总体来讲,这样的叙事安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五、主旨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的全部幸福,就蕴含在‘希望’和‘等待’之中”,我对此颇以为然。《幸福的黄手帕》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希望”和“等待”的故事,它们贯穿于影片始终,不断重复,构成了故事的全部内涵。实际上影片也在某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幸福的来源并非全部来自得到之后的喜悦和享受,在得到之前的追求、等待、煎熬、痛苦同样值得珍惜和庆幸。而且有时候回想,在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之前,所千辛万苦经历的过程是那么的有意义,它不是短暂存在的喜悦,而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回味和感受。
影片《幸福的黄手帕》中没有任何一句经典的台词,全靠细节和演员的表现力取胜。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构思和拍摄都是围绕着两条叙事线索服务的,没有任何“节外生枝”的部分,这一点尤其值得赞扬。而我却想到了另一部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便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希望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是安迪向往自由和正义的话,那么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的“希望”则是对爱情的追求。安迪为了重获自由之身在监狱中付出了二十年的时间,勇作对爱情的追求同样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值得庆幸的一点是,这两种“希望”和“等待”都获得了最终的幸福。我要说,这样的结尾是好的,因为它给人以正向的激励,让正处在等待的煎熬中的人的心灵得到抚慰,让人们相信爱情。
影片的结尾,勇作和妻子光枝团聚了,而两位青年人也相爱了,故事在圆满中结束。可我倒认为这样的结尾实际上是幸福的前一刻——两对情侣在往后的日子里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影片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在幸福的前一刻悄然停驻,留给人更大的遐想空间,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如同莱辛所说的,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中,最可能显示其艺术感染力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在《幸福的黄手帕》中,顶点就是其结尾的部分:勇作和苦苦等待自己六年的光枝团聚了,但是导演并没有刻意地正面表现勇作、光枝激动的表情,而是只对他们的见面场景做一个简要的刻画,剩余的部分全部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这也极大地突出了影片清新、含蓄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光枝会否在旗杆上挂黄手帕”是影片一早就设下的悬念,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观众终于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黄手帕被挂上了旗杆,心理上已经获得了极大满足。可以说,影片结尾就是最高潮,后面如果接着拍下去,无论拍什么,观众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而聪明的导演山田洋次就选择在这里戛然而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像一幕尚未开场的话剧,观众们已经全部入席,灯光、舞美、道具等已经调试好,只听现场传来三声钟响,眼看好戏就要开场,但演出就此结束。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部话剧之前的所有演员招募、选拔,排练等等千辛万苦的过程,在其中有希望,有等待,有迂回曲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不可避免地要给自己赋予意义,支撑自己度过一生。大多数人多把这个意义的一部分设定成“获得幸福”,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影片《幸福的黄手帕》提醒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得到幸福之后的事,要更多地珍惜现在等待幸福的到来、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另外,幸福总是自己争取的,如果勇作没有鼓起勇气回家看一眼,他就很有可能失去本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在该追求的时候大胆追求,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而如果你正处于困苦和失望之中,《幸福的黄手帕》教会我们,永远不要放弃的有两点,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迫击炮为何对步兵有极强的杀伤力?
这是因为,迫击炮有几个独门绝招。
绝招一,迫击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是步兵手中妥妥的重火力。
以前的时候,步兵连营团的迫击炮口径分别是60,80,100(这个80是约数,实际上有81毫米迫和82毫米迫)。现在虽然火箭筒后来居上,不过迫击炮的正宫地位还是没有动摇。
要说这迫击炮,确实简单的令人发指。一个炮筒子,一个炮架,一个座板,这就是迫击炮的三大件。但是,紧急关头,迫击炮兵光杵着一根炮筒子,照样能把炮弹打到敌人头上。
对比一下其他的身管火炮,各种牵引炮自行炮榴弹炮加农炮,那结构就复杂多啦。
至于瞄准镜,炮队镜这些高级仪器,老实说,有也能打,没有也能打。熟练掌握简便瞄准法,效果也是杠杠的。
绝招二,迫击炮制造简单,炮弹生产简单,可以保证战时大量生产。
找根无缝钢管,裁断,一头加个盖,盖里面挺个小钢橛,就加工完成了。有部老电影,《51号兵站》,地下党就是从上海搞了一批无缝钢管,经过重重关卡,把无缝钢管运到了根据地。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后来,根据地军工把这批无缝钢管加工成了迫击炮。这批无缝钢管是两种直径的,就加工成了两种迫击炮,一种大的,一种小的。小迫击炮的炮筒直径只有50,很袖珍。
而国外的叙利亚,更是因地制宜,把氧气罐改成了迫击炮筒,把煤气罐改成了迫击炮弹,也是非常吸引眼球。
绝招三,迫击炮弹可大可小。
迫击炮大部分是前装填滑膛炮,炮弹的稳定,依靠弹体后部的尾翼来实现,而且,滑膛迫击炮弹外径小于炮膛内径。这样,炮弹的加工,比起需要高精度加工出弹带的榴弹炮弹来说,就容易了许多。
这个可大可小的意思,是同口径下,迫击炮弹可以做成标准的流线型,也可以做成长弹,里面全是炸药。相比普通炮弹,长弹出膛速度低,射程近,但是威力成倍提高。大家看图便知。
普通迫击炮弹迫击炮长弹而我军还有绝活,那就是迫击炮送炸药包。把迫击炮弹去了印信,连同一根长木杆一起放入炮膛,长木杆连接炸药包,这样,击发这发炮弹,就把长木杆和炸药包一起打出去,威力自己想。
绝招四,迫击炮速射能力惊人。
中小口径迫击炮打起急速射,那炮班就是高度协同,后面的人不断递出装好药包和印信的炮弹,炮手不断接炮弹打出,单炮一分钟可以打到30发炮弹。如果是个几门炮组成的炮群,简直是在下炮弹雨。
当然,打一会炮身发热严重,那就要歇一会。但是,在单位时间内,这么多炮弹打出去,够敌军受的了。
有了这几个绝招傍身,我们再来看看迫击炮面对的目标。相比榴弹炮来说,迫击炮打不远,中小口径射程就是几公里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目标都在炮手目视范围内,可以很方便修正射击参数,把炮弹扔到敌人头上。
迫击炮弹初速低,对于覆顶工事,碉堡的杀伤力都不够大。虽然抗战时期,八路军缺少平射炮,将迫击炮改装为平射炮,但终归是应急之举。在后来再也没这么用过。越战的时候咱们的步兵打工事扛的是82毫米无后坐力炮。
但是,迫击炮弹依靠自己皮薄大馅装药多的优点,在杀伤人员上,有着专项特长。想想,一发迫击炮弹落到敌人附近,爆炸产生无数破片,那个杀伤范围,在周围数十米。这个炮弹人员杀伤力,真的很强大。比如,迫击炮弹里面有一种钢珠弹,弹体里面装填大量的钢珠,专门用于杀伤人员。一发这样的82毫米钢珠弹,杀伤半径可达26米!
所以,在步兵对步兵的小规模战斗中,迫击炮的支援火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只要迫击炮兵发现敌军人员车辆等目标,可以很快发射,反应速度极快,比呼叫后方重炮群快多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盯工到底要盯些什么?
装修需要盯什么呢?
好多人在装修房子的时候都会经常到现场去看一看,但都是走马观花,只是了解下施工的进度,对具体的需要盯什么全然不知。
那么,要想知道需要盯什么,那么就要了解一下施工的顺序。
第一步:土建改造,防水处理。
这个阶段要盯一下是否拆除到承重结构,拆改砌筑的尺寸是否正确。防水是否刷到位,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后期有没有做闭水试验。
第二步:水电路改造。
这个阶段要盯一下,用的水管,电线材料是否是前期的约定品牌,规格是否达标。改动的水电路是否横平竖直,电路有没有套管处理,接线头是否包扎严密。
第三步:木制作。
这一步同样需要盯一下,材料是否和前期的约定相同。吊顶的龙骨间距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一般在30到40公分间距。在施工过程中有没有合理利用材料,有没有废料太多的情况。
第四步:瓷砖铺贴。
这一步主要盯一下,瓷砖是否铺贴有空鼓现象,可以有木棍或者皮锤敲打测试一下。
第五步:墙面处理
这一步主要盯原有建筑墙皮是否铲掉,刮腻子的遍数,以及阴阳角是否找垂直。后期打磨是否平整,乳胶漆是否涂刷均匀。
第六步:成品定制安装。
成品定制的安装,主要盯一下到场的材料是否与前期看的样品材料相同,颜色是否存在色差。安装完后检查是否有破损。
整体的硬装方面需要盯的大体就这些,剩下的还有软装部分,主要是家具,窗帘等等,这些主要盯一下,是否和在店里看的样品一致,运输过程有无破损就可以了。
看了这些,再装修房子的时候应该就知道需要盯什么了,而不是只去现场看热闹!
我是一个家具从业者,喜欢我的观点欢迎关注交流!
关于【铁丝网如何递东西】和【506伞兵团E连索贝尔时代是如何结束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