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哪里卖铁丝网,以前有哪些传说和逸闻趣事?
故乡的记忆——烽火台、清真寺、左公榆
去年和今年的端午节,我和先生都回了一趟故乡。去年是因为过节,今年是因为姐姐生病,去给她治疗。两次回去,我们都去看了我家的老房子,看了看农场的烽火台和清真寺,借此回忆起我们曾经美好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
烽火台在我家老房子的东面,是一座孤独而立的土台子,呈上窄下宽的塔形,底部有一个小洞,洞顶有木板支撑,顶上有一根铁柱,却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因为从外观看,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土堆,所以我们叫它土墩子,也叫东台梁。小的时候,我们偶尔去烽火台玩,是从来不敢靠近小洞的,因为听人传言说这是一座古代坟墓,很多战死的士兵就埋在洞里,所以小孩子们在烽火台爬上爬下,但是没有人敢靠近那个小洞。很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座建于唐代的古代烽火台,而底部的小洞是做瞭望使用的。
虽然很破旧了,但是这座古老的烽火台已经被列为保护文物,四周用铁丝网拦着,不许人随便攀爬。而我们每次回故乡,总会去看看这个烽火台,偶尔会爬上台顶,站在上面,四面空旷无人,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公路上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回头望去,戈壁滩一望无际,一股千年大漠戈壁的风霜扑面而来,而心中一种守望千年旷野的豪迈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与烽火台同为保护文物的,是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清真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顺着农场中心公路向前走,清真寺位于农场的中心位置,在我家最早的老房子对面。这里在儿时是我们玩乐的天堂。儿时的记忆已经漫漶不清了,记忆中我们从未进入过清真寺的正殿,据大人讲,清真寺是不许汉族人和女人孩子进去的,所以我们从未进去过,只是常常在正殿前的院子里玩耍。三姐说,有一次我们这些小伙伴在院子玩耍的时候,她偷偷的跑到清真寺的正殿门前偷看, 看见正殿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然后很多人跪在地上在跪拜,她不知道那是在做什么,后来被人发现就被撵走了。 那时,常有电影队来放电影,就在宽敞的院子中央挂一块白色的幕布,我们坐在银幕的正面,各自搬着自家的小板凳看电影。电影很多,多半是战争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进山城》等等。《独立大队》中的李向阳,《三进山城》中的松井,《渡江侦察记》中陈述演的国民党处长,牙齿流着血还在声嘶力竭的打着电话的形象都是令人影响很深刻的。有一次我们姐妹去晚了,银幕正面没有地方坐了,于是我们搬着小板凳坐在了银幕的后面,结果看的人物和动作都是反的,演完了也没有看明白演的是什么,但是大家还是兴高采烈的,因为这是那个年代里小伙伴们难得的文化生活。
还有一次,我们姐妹去看电影,小妹那时还小,抱在大姐的怀里。看到中途的时候,小妹睡着了,大姐抱着累,就把小妹放在了座位底下。看完电影后,我们回到家,妈妈没见到小妹,问起来,我们才着急了,慌慌张张回去找。看电影的人早已经完全散去,空旷的院子里,只有小妹一个人躺在地上呼呼大睡。这件事后来每次说起来我们都乐不可支。
清真寺的正殿旁边是一排高大的砖房,与清真寺一样的有着灰色的砖墙,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姐姐说似乎以前是马圈,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农场的粮食大库。那时我还很小,大约几岁的模样,是七十年代中期吧。记忆中,每年夏秋季节粮食收获时,大库里堆满了粮食,小麦、玉米,一直堆到了天花板处,我和小伙伴们趁着大人忙着收粮食的忙碌里,钻进粮库,爬上麦堆或是玉米堆,因为粮堆太高了,我们站在粮堆的顶上,伸手就可以够到天花板,所以小伙伴们争着爬上粮堆,然后伸手够到天花板上,比谁的个头高。或者大家把自己埋在粮堆里,看谁埋的更深,更不易让人发现。我们在粮食上面上蹿下跳,捉迷藏,相互扔着粮食打闹,有时候,调皮的我们会脱下衣服,把袖子和裤脚扎紧,然后把粮食装满衣裤,扛在肩上,学着大人们运粮玩。而大人们这时正在外面热火朝天的干活,聊着天,吹着牛,兴奋的谈论着这一年的收成,没有人还记得旁边是回民们虔诚的做礼拜的地方,而且在那个年代里,也没有回民大张旗鼓的做礼拜。
因为调皮和贪玩,孩子们把这里当做了玩耍的天堂。有一次,不知谁家的孩子因为玩的太过,没有及时的从粮堆上面下来,而外面的大人也没有注意到孩子,所以忙碌完了以后就把大库给锁了,这个孩子就被留在粮库里一晚上,直到第二天人们开了库门装粮食的时候,才在粮堆顶上看到了熟睡的孩子。从此后,每次关门锁门之前,大人们总要上到粮堆顶上检查一下,因为这些砖房很高大,粮食又多,如果不仔细检查的话,有时候是看不到粮堆顶上的孩子的。
八十年代初期,自治区正式发文确定了清真寺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正门被锁,不允许人出入。回民们又自行捐款修建了围墙和伊斯兰建筑特色的侧门,侧门成为了回民们进出的门,而汉族人更不允许进入,回族的妇女和孩子在平时也不允许进入,只有在做大礼拜的时候才允许她们进入。于是每到周五的时候,我们去上学的路上,总能听到从清真寺传来的伊斯兰教信徒做“乃玛孜”时念经的声音,洪亮、深沉、悠长,唱着歌似的。伴着清真寺青灰色的砖墙和古朴的木质飞檐,有一种古老的、历经沧桑的感觉。每到回族过年的时候,或者有重大事情的时候,路上总会看到很多穿着白色长袍,戴着白色小帽的回族人,涌进那座神秘的门里,不久,就会有做“乃玛孜”的声音在农场的上空飘荡,而那座伊斯兰建筑特色的、有着尖顶和拱形门以及顶上的月牙标志的侧门,从此成了我们的禁门。我们再也没有走进过那个神秘的院子。
之后的时间里,农场有了自己的加工厂,也就有了自己的粮食大库,还建了第一座露天电影院,而我一直在外求学,高中、大学、直到工作,回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偶尔回家也很少出门,我的目光离清真寺越来越远,我们的生活也离儿时的欢乐越去越远了。
去年端午节,我和先生回故乡过节,和三姐约好了去看看老房子,路过清真寺,看到了清真寺的变化,我们都吃了一惊。
原先回民们修的老围墙已经被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一道青瓦红墙,整个将清真寺围了一圈,从外面看清真寺,除了顶上的伊斯兰风格的月牙形装饰,那砖木结构的建筑,飞檐斗拱,青灰色的墙砖,飞檐角上雕着的坐兽,屋脊上雕着的花纹,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而那座伊斯兰风格的侧门也消失不见了,代之的是一个小侧门,门开着,里面静悄悄的,似乎没有人看管。我和三姐在门口探了探头,院子里仍然静悄悄的,于是我俩大着胆子走进了院
中。
院子里没有人,花木扶疏,种着几棵垂柳,还有几株杨树,绿意葱茏。正是夏天,柳树垂着绿色的丝绦,清风徐来,枝条荡漾,如同美女的发丝轻轻拂过脸颊。柳树下,种着绿色的草坪还有一些鲜花,花儿开得正艳,时有蝴蝶在鲜花周围翩翩起舞。一条水管在花草丛中潺潺的流着水,在静谧的院子里,流水声越发的显得清幽。
正殿的大门锁着,看不到里面。大殿外的四周全是木柱,可以看到原来的颜色是红色的,因为年深月久,红漆剥落,木柱的颜色已经是接近白色了。大殿青砖灰瓦,气度不凡。飞檐四角,有砖雕龙头,栩栩如生;前檐和门扇上,有木雕的龙凤、蝙蝠图案,中间雕着“二龙戏珠”和象征“福到”的倒挂蝙蝠图;窗沿雕砖,窗棂雕花,制作精巧,是独具特色的清代寺庙建筑。
正殿的旁边,原先做粮食大库的那些高大的砖房已经不见,而新建了一座崭新的平顶砖房,上面写着清真寺的名称,估计回民们做礼拜都在此,不会再在原先的正殿里做礼拜了。
而清真寺的大门,和正殿的样式差不多,一样的飞檐,一样的雕花屋脊,只是大门是传统的朱漆铜钉的大门,也很陈旧了,只有门廊的柱子是从新粉刷过的,朱红的颜色鲜艳夺目。大门的前檐显然也是整修过的,彩绘图案色泽还很鲜亮,使的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
因为不知道现在伊斯兰信众的一些规定,我们也未敢在院子里多逗留,从原路的小门出来,在院墙外开始拍照。
清真寺的对面,隔着马路,有两棵粗大的榆树,比一人双手合抱还要粗大,这两棵榆树也很古老了,老人们传言说这两棵榆树叫做左公榆,是当年左宗棠在平定新疆的叛乱时曾经拴过马的榆树,所以叫做左公榆。这种粗大的榆树在我们少年时期在农场有很多棵,有的比这两棵还粗大,两人合抱都抱不住,据母亲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刚到农场的时候,见得最多的树,除了白杨,便是榆树和沙枣树了。每到初夏季节,沙枣树开花,到处都是浓郁的沙枣花香,而榆树也在这个时节结满了榆钱,人们经常摘下榆钱来,清水冲洗一下,放在嘴里就吃,满口都是清甜的味道。而现在,沙枣树早已不见,榆树也只剩下这两棵了。
我告诉先生这榆树叫做左公榆,是左宗棠曾经拴过马的,先生笑我是瞎编的传说,说只听说过左公杨,没有听说过有叫左公榆的,况且左宗棠不见得到你的家乡这儿来过。我倒宁愿相信有这样的传说,为这些濒临绝迹的古树增添一些故事,不至于让它们在孤单中无声无息的消亡。
我们正在拍照的时候,一位年老的戴着白帽的回族老人拄着拐杖从路上经过,看到我们在拍照,老人停下脚步,好奇的看着我们,而他所站立的位置恰好在我们的镜头里,我们无法避让,索性请老人家站在墙边为他拍照。回族老人和背后的青瓦红墙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却恰恰和飞檐斗拱的清真寺融合成了一幅古旧年代的图画,映衬着时代的变迁,也映衬着古老和现代的文化的撞击,这是一幅多么醒目的图画啊。
关于【酒泉哪里卖铁丝网】和【以前有哪些传说和逸闻趣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