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金属丝网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金属丝网设备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壕沟铁丝网如何剪断(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

时间:2023-03-14 作者:admin666ss 点击:4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壕沟铁丝网如何剪断】,以及【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壕沟铁丝网如何剪断,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

最早它被称为“机枪破坏器”,因为德军士兵的机枪射击在它表面只能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无法对其造成有效伤害,就连布满铁丝网的壕沟也无法阻拦它前进的步伐,只有将重型火炮平射才能干掉这种“钢铁怪物”。他在英军内部被士兵戏称为“水箱”,但英军高层才知道它的详细代号——马克坦克。马克坦克是由英国研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英国陆军的一种坦克,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参与战争的坦克。这款武器的最初型号是Mark I,即马克一型,马克一型坦克从1916年8月正式服役,并在9月15日的索姆河战役上首次公开亮相,虽然表现在现在看来平平庸庸,但绝对给原本不看好它的英军高层一个很大的惊喜。事实上早在马克一型坦克之前,英军所谓的“陆舟委员会”就曾打造过“小威利”战车(当时还没有坦克这个概念的存在)。但“小威利”并没有满足委员会的要求,最被看重的能力——翻越战壕在武器测试中未达标,于是继“小威利”计划后,英军开始打造一款新的菱形坦克,能够轻松翻越战壕,第一辆样车“母亲”于1915年12月成功研制。这辆所谓的“坦克之母”之后通过了所有测试,并获得“坦克”的代号,从第一辆生产的坦克来时,正式被称为马克一型。有趣的是,当时英军内部还给坦克分了公母:那些只装备了机枪没有装备火炮的坦克被称为“雌性坦克”,而相对应的如果既装备了火炮也装备了机枪,就被称为“雄性坦克”。英军高层肯定更加倾向于火力齐全的后者,因此坦克分公母的奇葩设定逐渐消失,正式服役的马克一型坦克大都就火力兼备,只有少部分马克一型属于雌性坦克。马克一型坦克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特点的一款坦克,其展车底盘与上部车身构成了一个高大的菱形,加之车身低矮和超长的履带,这种坦克能够轻松翻越壕沟而不会卡住。马克一型坦克车身两侧各装备了一门“迷你炮塔”(雄性坦克),搭载的是2门霍奇基斯QF 6磅炮,这门炮研发始于1883年,口径达57毫米,发射的是重达4.4千克的高爆弹,对装甲几乎没有穿透,但用这门炮撸步兵和敌方步兵炮,还是轻而易举的。另外,马克一型坦克还另有7挺维克斯机枪,能够有效地和火炮形成火力搭配。坦克外部看上去宽宽大大,但内部其实条件很差,车体内的乘员室并没有任何隔间,引擎、火炮、机枪都密集分布在车体内部,嘈杂的环境和减震减音装置的缺乏使得车内环境极其恶劣。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是,马克一型坦克的引擎排气装置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引擎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不少都进入到车内,混合汽油和机油散发的难闻味道,8名坦克乘员要在50度的“人间地狱”中工作,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很多乘员因此晕倒,甚至有吸入一氧化碳过量而死亡的事例。不仅仅是毒气、噪音和高温,由于防护装置简陋,马克一型坦克在开火时会遭遇各种危险,比如火花、卡壳甚至炸膛,所以坦克乘员们经常带着铁质头盔、护目镜和脸罩驾驶坦克,避免被误伤。由于当时坦克未有无线电通讯,车内还会常备两只信鸽,随时和司令部联系,而车内的通讯需要通过敲打引擎盒来吸引别人注意,然后通过手势去沟通,即使有8名坦克乘员,但由于机枪过多,仍然存在着身兼多职的情况,比如装填手就需要兼任齿轮员和机枪手,是最为辛苦的。尽管马克一型坦克毛病多多,但放在当时仍然是最为先进的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进而影响了二战。

为什么诺曼底登陆时登陆艇前方不弄一个金属盾牌?

如果弄个金属盾牌就能打仗的话,那全世界的战争都会变成《星球大战》电影里那种场面了。

然而现代战争早就让盾牌滚蛋了,也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使用了一些插在战壕上的防盾,这是给探头射击提供掩护的工具。

诺曼底登陆时,美军的LCVP登陆艇已经相当扎实,全都是金属制造,能一定程度上防御子弹。尤其是正前方的舱板,确保了登陆艇冲锋时的安全性,这本身就是一扇大盾。

当LCVP开上沙滩的时候,舱板会被放下来,它会为士兵提供一道越过水区直达滩涂的桥梁,否则士兵们需要在齐腰深甚至能没顶的水中上岸。

所以,登陆艇们只能敞着口子将士兵们放下,士兵们也只能从前方冲上沙滩。否则等待他们的是更艰难的水中跋涉,被淹死都不意外。

有人会问,那不能顶着盾牌从船上下来吗?那样不就不会被MG42机枪扫死了?

当然不能,MG42机枪发射的是7.92mm的毛瑟全威力弹药,钢板薄了挡不住,厚了难道安个轮子推着走吗?有这力气怎么不多带挺重机枪到滩头打压制?

实际上,确实可以设计这样的走路防盾,今天的许多巷战装备中就有类似的东西,但不要忘了,诺曼底登陆那是二战,人命并没有多么值钱。

何况诺曼底登陆时也不是所有海滩都那么残酷,有几个英军登陆的海滩简直是儿戏。最残酷的也不过是美军的奥马哈海滩。

基本上,除了奥马哈海滩有个正经的德军部队外,其它地方全是垃圾到极点的“海防师”,他们由各种乱七八糟的仆从军、战俘、不适合服役者构成,就是炮灰。

当时美军为奥马哈海滩做了相当多的战术手段,比如选择了风高浪恶的天气,事先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潜水员提前清障,对海滩释放白磷烟雾弹,水陆坦克突击,军舰抵近炮轰等等,战前还有各种战略忽悠,把德军兵力调离了。

而且诺曼底海滩也没《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宽,这地方其实非常狭窄,沙滩只有10-30米左右的距离,真正麻烦的是恶劣的登陆场和不好上的悬崖峭壁。

如果不是怀疑附近“霍克角”有重炮群和担心水里有水雷的话,美军的军舰早上去拿大炮和德军机关枪谈话了,根本轮不到下面的士兵拿轻武器过家家。

后来奥马哈登陆的成功也是由于几艘驱逐舰冒险抵近,他们几下就让德军阵地屁滚尿流迅速溃败。这还真不是电影里米勒中尉那样拿步兵丢雷和爆破筒炸开的。

所以,诺曼底登陆还真用不上什么防备轻武器的盾牌,因为电影里逞凶的那些MG42机枪,在现实中并不算什么大敌。

美军在奥马哈的伤亡,多半来自于登陆时混乱的统属,以及蒙头蒙脑无组织无效率的进攻。一场阵亡才2000多人的进攻战,也就美军才拿着天天大吹特吹。

当时抢滩士兵的背后可是百万大军,光舰艇就密密麻麻望不到天边,真正吓尿裤子的应该是防守的德军才对。天时地利人和,还要防盾?干脆别打仗了。

海军陆战队训练强度有多大?

海军陆战队------军中之军、钢中之钢!

陆战队有一句话最能说明它的训练强度有多大:这里最舒服的就是昨天!

海军陆战队早两年已由原来陆战旅扩编成编成陆战军了,两栖作战力量由兵种转向全面发展,定位特种作战。

目前海军陆战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应该是海陆空三栖作战素质、投送能力。也正是我们的陆战队宣称的‘陆上猛虎、海中蛟龙、空中雄鹰’。除了掌握海、陆、空、警多达上百件武器外,还要掌握跳伞、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车舟驾驶、擒拿格斗、方位判断、地图识别等本领。此外,还需掌握侦察、捕俘、审俘、照相、录像等获取情报资料的手段,以及用密码通信联络等多渠道传递情报的技能。除了人员素质,陆战队配备的武器装备也更为复杂。

其中,两栖侦察兵军事素质是陆战兵种中素质最高的!电视经常播放的陆战队视频镜头都是以他们为主!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上天能跳伞,下海能潜水,遇山能攀崖,绝地能自救……

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队员,还必须经过各种形式的严格的训练。耐高温、耐严寒、抗眩晕是对海军陆战队员身体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耐高温训练的标准是在列日下能顶住3到4个小时的暴晒。耐严寒训练是在零下30度的野外仅靠一床棉被一床军大衣过一夜。基础科目训练包括泅渡训练和越野训练等。在泅渡训练中,每人要游3000米到5000米,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要游300米。在越野训练中,每人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5公里越野不超过20分钟。此外,每天的基础课目训练还包括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90多个挥臂,100多个跨步,100多个蹲下与起立。

日常训练还有:

沙滩越野训练,队员们背负着30多公斤的武器装备和生存物资,在1小时内完成10公里沙滩越野。

陆地扛圆木训练,把长约5米、重约400公斤的圆木扛上头顶,原地下蹲200次,再抱圆木往返跑4次100米……

滩涂训练,在铁丝网下过沼泽、越水障……还要憋住一口气要将身子埋进蚊蝇滋生的污水池。

划舟渗透突破训练,任务是渗透突入敌人心腹部位,实施突然袭击...

海军陆战队的新兵,不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他们也是随机应征入伍的,但他们有专门的训练基地,有一定的淘汰比例。两栖侦察兵必须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因为他们是特战中特战!

一战堑壕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世界上有矛之后就有了盾,有进攻就会有防御。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在战争实践中,人们用生命代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办法,其中堑壕的发明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的时候,由于作战工具原始,部队的机动性不高,战争进度慢,防守都是借助天然屏障(峡谷、隘口、河流等)或者借助城墙抵御敌方进攻。到了近代,战争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兵器的使用让军队的火力更猛烈,覆盖范围更大。攻防战无法局限于有险可守的地形和城墙,军队需要新的防御手段。因此,堑壕应运而生。

初期的堑壕也许来自战士对偶然藏身一个低洼地的灵感,当时的战斗激烈程度也不是那么强。所以,初期的堑壕非常简单,也就是就地挖个坑或者挖条沟来保护自己,躲避对方直射过来的枪弹,并可以射击敌人。

早期的士兵只会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来保护自己,专业术语叫做“散兵坑”,后来逐渐将散兵坑挖通,链接成壕沟,成为早期的战壕。

但任何发明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热兵器的越发强大,战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火力越来越猛,堑壕的长度、深度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强烈度战争,其破坏程度和战场伤亡甚至超过了二战,先后有6500万人卷入战争,死亡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

由于很多新式武器在一战中应用,因此一战不同于过去的欧洲战争,诞生了很多新战法,其中以堑壕战最有代表性。

(一战航拍,左侧为德军战壕,右侧为英军战壕)

一战时期的堑壕,跟传统的战壕已不能同日而语。其堑壕规模大、功能全,已经变成了组合式堑壕。在一战中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堑壕战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式。

壕沟铁丝网如何剪断(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 热门话题

这种组合式堑壕跟初期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长度增加,在一战西线,最长的堑壕足足长达300英里,里面往往隐藏无数部队。几百万士兵用各种工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挖出了一条规模超大的地下长城。这样的超级堑壕,远不是战场指挥官临时命令挖掘的战壕可比。

其次,一战的堑壕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堑壕也再不是一条直线,变成了各种曲线。聪明的德国人把堑壕设计成了“s”状,而英军的堑壕多为“z”形。这样非但可以抵御敌方炮火,防止一枚炮弹消灭太多士兵,也可以在敌人冲到堑壕时,阻挡对方的射击时视野,给自己赢得转移或者反击的时间,争取主动权。

最后一个特点是结构复杂。一战堑壕大多分成三部分——前线堑壕用于作战,有瞭望口、机枪阵地、狙击口,分工明确。

第二部分堑壕属于中枢部分。主要用来士兵撤退、前方增援和兵员补充,还是用于伤员救护的紧急通道。

第三部分堑壕属于指挥和后勤保障部分。有指挥部,通讯排,炊事班和医疗队。堑壕两面还用木头或者沙袋加固,以防敌军炮火射击引起震动,或者进下雨降水后坍塌。

有的堑壕和防空洞连接,在这些深达几十英尺的防空洞里,吃的、用的、住的应有尽有,满足士兵的吃喝拉撒。战斗间隙,有的的士兵甚至在里面打扑克,下象棋。

但战时堑壕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好玩。在绝大部分时间,双方战士们都是蜷缩在潮湿的堑壕里,一整天都不能动弹一步。遇到降雨,士兵更要在泥浆中蹲着,忍受着蚊虫和跳蚤叮咬。由于环境差,卫生条件不好,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拉肚子更是司空见惯。

到了冬季就更难熬,欧洲的冬季比较寒冷,寒流和风暴考验着每一个战士。遇到战争僵持的时候, 因为怕敌人发现,死去的士兵尸体无法掩埋,裸露在那里堆积如山,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据统计,一战中堑壕中死于疾病的士兵,占到战争伤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用来保护士兵的堑壕,在战争中俨然成了巨大的坟场。

关于【壕沟铁丝网如何剪断】和【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标签: 壕沟 铁丝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