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场怎么进铁丝网,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哪有士兵不会修工事的。
就算是现代化作战的今天,土工作业也是解放军战士的必修课。
用林彪的话来说,没有军队停下来不搞土木作业的。
在红军时代、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都非常重视土木作业。
林彪要求他的部队,在敌人区域活动时,每天驻扎下来都必须修筑简易工事,修好了才能睡觉。
这主要是防止被敌人偷袭、夜袭,或者调动部队合围。
在被敌人进攻时,有阵地依托和没阵地依托,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看看解放战争期间的国军,淮海战役的黄百韬被我军数倍兵力合围在碾庄。
而碾庄在大平原上,本来是无险可守,只有一系列小村庄。而黄百韬身经百战,知道突围不了以后立即停下来抢修防御工事。
深沟、道路、墙壁、地下都被黄百韬修筑了防御工事,是多层纵深防御工事,所有火力点都可以交叉射击。黄百韬麾下有很多老兵,修建的虽然是简易土木工事,但水平还是挺高的。
比如明堡正对着解放军一般不设枪口,防止被我军精确火力压制杀伤,导致碉堡守军伤亡惨重,而是在侧面开枪口,从侧翼进行射击。多个碉堡形成交叉火力,解放军攻击这个碉堡,侧面其他碉堡向你射击,让你无法前进。你转而攻击这个碉堡,其他碉堡也是一样的射击。
同时碉堡虽然只是用泥土和木材,却修建得很巧妙,通常只有半米暴露在地上,其余大部分在地下。这样解放军的直瞄炮难以击中,而且机枪火力可以贴着地面射击,我军进攻士兵就算匍匐也很危险。
另外还有大量的暗堡存在,同明堡相呼应。暗堡都是非常隐蔽的,在射击之前根本就没有办法发现。一些暗堡甚至修筑在猪圈边,灌木内,甚至坟堆里。
更夸张的是,在黄百韬的命令下,很多工事都连着村子,小村子连着小村子。解放军用尽力量好不容易打下一个村子,立即受到另一个村子的火力袭击,国军还不断反攻。
就是因为碾庄的工事修建得好,黄百韬9万人被15万解放军包围,本来华野预计3到5天可以吃掉碾庄的敌人。没想到,黄百韬坚守了12天,还造成进攻解放军5万多人的伤亡。
反例就是辽沈战役最后阶段,廖耀湘被林彪追击。
廖耀湘在西进和东退两种选择下,犹犹豫豫,错失良机。
结果10月23日才东撤到黑山、大虎山地区,却被解放军抢先一步占领阵地阻击。
这种情况下,廖耀湘没有像黄百韬一样选择就地修筑阵地死守,而是用明码下令不顾一切地绕过解放军阵地撤退。
这些军队在撤退途中,遭到解放军主力四面夹击,没有做出激烈抵抗就全军崩溃了。
此战仅仅持续1天多,廖耀湘就损失12个师(旅)等共10万余人,解放军则损失轻微。
这就是依托阵地,和不依托阵地的最大区别。
以解放军传统来说,修筑军队当然是自己完成。这种土木作业确实比较辛苦,说起来比真正打仗还辛苦,但是也没办法。你不愿意流汗,打仗就要流血啊。
就比如战壕和防炮工事,你如果不修建,一顿炮击就会让你伤亡一大堆人。
不过如果是打打仗的时候,比如是大型阻击战,可能只靠官兵来不及修建这么多工事,可以发动根据地群众来帮忙,主要是征集一些男性民夫。
国军也是一样,尤其是杂牌军纪律较差,经常会抓民夫用于修建工事,这是强迫性质,不能不去。
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也差不多,比如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往往都征集大量民夫来修建防御工事。
比如莫斯科会战期间,为了修建纵深数百公里的防御阵地,发动60万市民参加修筑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莫斯科市民虽然是自愿参加修筑,但可不是说你可以随便离开的。一旦参加了这种工作,就要按照军人标准管理,国家也给你军人的待遇(主要是食物和住宿),你没有理由随便离开属于犯罪行为。
最后说一句,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多是善于土木作业的。
比如八路军的关家垴战斗,冈崎大队500多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利用几个小时时间,紧急修建了防御工事。冈崎大队长是工兵出身,亲自指导修建工事。到了八路军发动进攻时,这里已经有了完整的工事:日军将这排窑洞全打通了,每个窑洞都筑有机枪阵地,既可独立构成一个火力点,又可与其他窑洞互相掩护、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网。机枪阵地前还挖有防弹壕,如果手榴弹没有扔到位,掉到防弹壕里,就难以对日军构成威胁。窑洞外也挖了工事,构成了里外相连、窑窑相通的循环作战工事。
不过,代价也是有的,就是冈崎大队抢修工事导致非常疲惫 :部署完毕后,左权又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要在3时发起攻击,是因为敌人在我们的围困下已经疲惫不堪,特别是他们又刚刚构筑完工事,肯定是累得不行,困得不行,我们就要趁敌人酣睡时进行偷袭。”
此战没有消灭这区区500多日军,事后八路军还组织军官来研究日军修建的阵地,认为非常巧妙,很值得学习。
如何评价电影幸福的黄手帕?
在影视艺术导论的课堂上,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影片,其中最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的,便是由日本国宝级演员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主演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在课下,我观看了这部影片,并且有很多感触。在完成期末作业的同时,也想借这篇杂感体的影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抒发。
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是导演山田洋次的代表作,整部影片构思精巧,结构清晰,影片风格清新含蓄,是一部电影史上的佳作。影片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大量使用镜头语言,引起了观众的思考。本篇影评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一、故事梗概
在影片中,最令人感到着迷的、也是最有神秘感的人物形象便是由高仓健饰演的勇作。他曾是煤矿工人,因自己的妻子流产后,心情不快,失手将一名寻衅滋事的流氓打死后,被判刑入狱。在监狱里,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光枝,却因害怕影响她的生活和前途,主动提出离婚,并真心实意地劝她改嫁。刑满释放后,勇作给光枝写了一封信,说如果她还没有与他人结婚,仍在等待他的归去,就在家门前的旗杆上挂上一块黄手帕(这曾经是自己与妻子约定的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假如他看不到黄手帕,就会远走他乡。归家途中,患得患失的勇作碰到两位驾车出行的年轻人钦也和朱美,搭乘他们的车游转了一些地方之后,才鼓足勇气回到家乡。最后勇作和两位年轻人看到家门前的旗杆上挂满了黄手帕,这说明光枝一直在等着勇作回家,几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幸福,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尾收场。
二、画面
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1977年拍摄的老片,画面质量和现在发达的技术拍出的画面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但如果从画面的构思尤其是镜头的运用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影片的一开头,对人物的刻画就展现出了导演的别具匠心:先仰拍,再俯拍,简单的一两个镜头就交代出青年人失恋后心情不快的故事前提,借此引出后面的故事。在影片的其他部分,导演也综合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从车内到车外,从远景到近景,如在乘车行驶的过程中,导演综合运用了特写、近景、远景等多种镜头表现方式,从不同角度准确地刻画了旅途中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使得故事情节流畅清晰,自然而不拖沓。
三、情节
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在最后出现,让人看完之后有很想长出一口气的感觉。在马上就要到达家里的短短路途上,勇作内心非常紧张:一方面他期盼妻子光枝能够在旗杆上挂上黄手帕,这样的话自己就能和她团聚;而另一方面他很害怕自己的妻子如今已经嫁为他人妇,自己又免不了踏上漂泊异乡的路途。于是勇作陷入了两难,他既想回家见光枝,又害怕旗杆上没有黄手帕,自己会更加失望。这一段情节导演用了很多的笔墨,从“到底要不要回到家里看看”这一问题上影片中几人的争执和矛盾,到一路上路牌、景物、音乐的运用,暗示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一步步地突出主人公勇作以及陪同他回家的两位年轻人的紧张与不安,期待与兴奋,影片的气氛逐渐到达高潮。在最后,这种气氛在“满旗杆都是黄手帕”的画面中得到彻底的释放,影片也接近尾声。
实际上,影片的结尾之所以能够渲染出这么浓重的气氛,在于导演在之前的情节中做了诸多铺垫。比如光枝怀孕时,勇作和他约定好如果去医院检查后确实怀孕了,就在自家的旗杆上挂一张黄手帕。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就引起了观众的好感和极大注意,此后观众们原本还比较分散的注意力被一下子拉回到故事的主线上来。影片中两次出现黄手帕,运用了反复蒙太奇和象征蒙太奇的手法,重点突出了黄手帕的象征意义,那便是“等待”和“希望”。在这两个镜头中,前一次是后一次的铺垫,后一次是前一次的升华,相互呼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人在结束观影之后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色彩明艳的黄手帕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四、线索
影片沿用了比较经典的设置线索的手法,整个故事由两条线索贯穿,一条是两位年轻人钦也和朱美的感情线索,另一条是勇作和妻子光枝的感情线索。两位年轻人开始互不相识,随着旅行的深入,二人产生过矛盾,也形成过默契,最终受勇作和光枝的爱情故事感动,产生了感情。勇作和光枝的感情则是影片的主线,行车的过程就是通往勇作和光枝爱情见证的过程。这两条线索在他们乘车回乡的路途上重叠、汇合,最终都在结尾收获了圆满。看得出来,是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叙事结构,在正叙的同时,时常进行插叙,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两条线索不断交叠,使影片不至于显得单调乏味,收获了观众长时间的注意力。总体来讲,这样的叙事安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五、主旨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的全部幸福,就蕴含在‘希望’和‘等待’之中”,我对此颇以为然。《幸福的黄手帕》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希望”和“等待”的故事,它们贯穿于影片始终,不断重复,构成了故事的全部内涵。实际上影片也在某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幸福的来源并非全部来自得到之后的喜悦和享受,在得到之前的追求、等待、煎熬、痛苦同样值得珍惜和庆幸。而且有时候回想,在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之前,所千辛万苦经历的过程是那么的有意义,它不是短暂存在的喜悦,而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回味和感受。
影片《幸福的黄手帕》中没有任何一句经典的台词,全靠细节和演员的表现力取胜。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构思和拍摄都是围绕着两条叙事线索服务的,没有任何“节外生枝”的部分,这一点尤其值得赞扬。而我却想到了另一部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便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希望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是安迪向往自由和正义的话,那么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的“希望”则是对爱情的追求。安迪为了重获自由之身在监狱中付出了二十年的时间,勇作对爱情的追求同样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值得庆幸的一点是,这两种“希望”和“等待”都获得了最终的幸福。我要说,这样的结尾是好的,因为它给人以正向的激励,让正处在等待的煎熬中的人的心灵得到抚慰,让人们相信爱情。
影片的结尾,勇作和妻子光枝团聚了,而两位青年人也相爱了,故事在圆满中结束。可我倒认为这样的结尾实际上是幸福的前一刻——两对情侣在往后的日子里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影片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在幸福的前一刻悄然停驻,留给人更大的遐想空间,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如同莱辛所说的,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中,最可能显示其艺术感染力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在《幸福的黄手帕》中,顶点就是其结尾的部分:勇作和苦苦等待自己六年的光枝团聚了,但是导演并没有刻意地正面表现勇作、光枝激动的表情,而是只对他们的见面场景做一个简要的刻画,剩余的部分全部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这也极大地突出了影片清新、含蓄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光枝会否在旗杆上挂黄手帕”是影片一早就设下的悬念,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观众终于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黄手帕被挂上了旗杆,心理上已经获得了极大满足。可以说,影片结尾就是最高潮,后面如果接着拍下去,无论拍什么,观众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而聪明的导演山田洋次就选择在这里戛然而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像一幕尚未开场的话剧,观众们已经全部入席,灯光、舞美、道具等已经调试好,只听现场传来三声钟响,眼看好戏就要开场,但演出就此结束。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部话剧之前的所有演员招募、选拔,排练等等千辛万苦的过程,在其中有希望,有等待,有迂回曲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不可避免地要给自己赋予意义,支撑自己度过一生。大多数人多把这个意义的一部分设定成“获得幸福”,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影片《幸福的黄手帕》提醒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得到幸福之后的事,要更多地珍惜现在等待幸福的到来、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另外,幸福总是自己争取的,如果勇作没有鼓起勇气回家看一眼,他就很有可能失去本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在该追求的时候大胆追求,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而如果你正处于困苦和失望之中,《幸福的黄手帕》教会我们,永远不要放弃的有两点,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关于【矿场怎么进铁丝网】和【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