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铁丝网怎么编织方法图,老人写个人回忆录有必要吗?
普通人,我看就不要写什么回忆录了,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写的什么回忆录啊,写了也没人看,更没有人买。
从出生到了晚年,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惊人经历可资写作?就是真的写出来了,干巴巴的,没有文彩,没有可读性,没有一定的价值,出书了也肯定卖不掉,送人人家也不乐意要,卖垃圾又心有不甘,所以,这种吃力又耗财的所谓平庸回忆录,最好不要冲动的去写,盲目跟风,生硬胡写,估计写作水平也不够,写成了也是错误连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前言不达后语,标点符号不会用,就是一本废书而已。
写回忆录的都是些什么人?我当兵时见过一些老首长,人家革命一辈子,大部分家人都为中国革命牺牲了亲人,贡献了终身乃至生命,一生波兰壮阔,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经历丰富,是值得写一写的,有人生价值,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普通人,平凡人生,你的经历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更值不得去熬柴费火的去写,写了也没人看,出版成书了也卖不掉,送人没人要,卖垃圾心有不甘。
退休的老教师,与其写这无味的回忆录,还不如写点顺口溜,人生经验之谈。只要写的有道理,有人生经验之谈,我想肯定会有人欣赏的。老年人,特别是老退休教师,有许多好的人生经验。
可以一写,受益于人。
T72在伊拉克被打成狗?
其实T72M1坦克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么差,在海湾战争中“得零分”是有很大的客观原因在里面,相比较于伊拉克军队美军是体系化、立体化作战,太空有卫星、空中有各种型号的侦察机…看伊拉克军队非常的透明,相反伊拉克军队是一支1980年代的平面化部队,对美军的部署几乎是一无所知!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你都不知道敌人啥情况怎么会打赢?
另外,T–72坦克应对的是北约的:M60、豹Ⅰ、酋长…这类的战后第二代坦克,从技术水平来说与参战的美军M1A1/A2坦克相比要落后整整一代!再加上美军立体攻防战焉有不败之理?但,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任何以外都能发生,如果M1A2坦克没有体系的支持,仅仅是在平面空间与T–72交战的话即便是有代差,T–72也不至于“得零分”。
那么印度军队为啥装备了大量的T–72坦克呢?这是因为印军购买T–72M1的时间比较早,是在海湾战争前购买的,当时谁也不知道T–72会输的这样惨。
并且印度购买大量T–72的原因就是要具备对巴基斯坦陆军的59式和69式坦克,这也是“苏系”坦克之间的对决,从理论上来说T72M1要比后两者都先进。
巴基斯坦陆军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前得到的59式坦克,但巴军装甲部队在这次战争的准备不足,表现也不好!一个配备了59坦克的装甲团,居然让一个印军步兵连仅有一门106毫米无后坐力炮阻止40小时…。
虽然在战场上人为的表现欠佳,但59坦克结实耐用、维护方便(相对于巴军当时装备的美制M48坦克)而身受巴军的喜爱,不但购买了一定数量还请求我国援建一条59坦克的生产线…59坦克和后来的69坦克也成了巴基斯坦陆军1990年代之前的主力坦克。
巴军69式坦克驶上4500米的巴控克什米尔哨所,从道路状况来看,这里根本不适宜坦克战(印控地区的道路也是一样的),坦克驶上高原哨所的目的就是当移动炮台使用。
在看到巴基斯坦有了59式坦克生产线之后,印军发现自己的T54A/T55坦克(当时有600多辆)并无技术优势,所以在1980年代就向苏联订购了大批的T72坦克,目的就是要压制巴军的坦克,而且印度当时还有在中印边境压制我军坦克的企图,所以从购买第一批次开始一直到现在约有2300辆T–72M1在印度陆军服役。
6月24日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所展示的T72M3、T80、T90,印度军队购置了T72和T90,那印度为啥当时不购置更先进T80坦克呢?因为T80最开始使用的是燃气轮机,不论是维护保养要求和油耗都高于T72M1一个等级,况且价格也要贵一些,印度当然要购买T72了,还有就是燃气轮机需要进气量更大,更不适宜高原缺氧环境下使用。
T–72M1在印度服役已经有30多年了,由于它比较皮实,维护保养方面俄罗斯库存量巨大也是非常的便宜,这才让印度的T72完善程度比较高,而且到现在印巴对峙当中巴军除“哈立德”坦克之外,其它型号坦克的战斗力仍然弱于它,如果真的要在两国边境沙漠地带进行大规模坦克战印度陆军仍然要占有上风,起码是数量优势。
加勒万河谷激烈肢体冲突之后,印军紧急使用C17空运T72抵达克拉达首府列城。
但T–72M1在高原和在平原作战能力可是天壤之别的!为啥差距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苏联当年设计坦克的时候没有考虑高原作战的要求,T–72坦克在苏军的战斗序列当中属于中档坦克,它要比T54A/T55、T62要好一些,但是比T64和T80系列的装备水平低一些,而且苏军的作战地域是欧洲平原地带,所以T–72M1的B46柴油发动机采用了机械增压方式,这种柴油机在平原使用没问题,但是到了海拔3500的高处由于受海拔高空气变得稀薄的影响最大功率下降了60%,到达4500米高度,发动机最大功率低于40%!同时油耗增加150%,高海拔山区夜间需要两次启动发动机进行预热,否则滑油凝结第二天早上想要再启动都能把人急疯了。
B46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574千瓦(780马力)在平原为14千瓦/吨(T72战斗全重41吨)如果在4500米高原仅剩下40%的最大功率了,坦克的最大行驶速度不足20公里/小时,这和我们在平原是正常骑自行车一个速度了!这么慢的速度再加上高原还没有高等级公路,使得坦克的机动能力进一步变差,最后都只能当移动炮台。
印度仿制的B46–6型柴油机,最大功率仍然为780马力(英制HP),它是B46的改进型,使用的单涡轮增压器,高原功率损耗要比它的前型好了一点,但是相比较西方和我国的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为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发动机方面的研制是滞后的,并且印度的机械加工工艺比俄罗斯还差,估计这型仿制的发动机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儿。
总体来说印军的T72M1大概相当于我军最初版本的96坦克,在1980中期到1990中期这十年级间确实能压制巴基斯坦所有型号的坦克,但这型坦克不适宜在高原作战,发动机的性能限制了它技术发挥 …在以后虽然经过一定的改进,但该坦克仍然不是理想的高原型坦克。
时间进入到1990年代末随着巴基斯坦陆军“哈立德”坦克的服役,印军T–72M1没有了任何优势,反而是处于下风的地位,同时巴基斯坦还购进了300辆T–80U坦克,在东部与印度接壤的沙漠地带装备水平也与印度陆军相当了,这就使得印度军队倍感压力,在“阿琼”坦克一直形不成战斗力之后只得再次向俄罗斯订购了1000辆以上的T–90S坦克,以求再次获得优势。
印军T–90S坦克,通过购买和自己组装目前数量超过了1000辆,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传出来印度军队又订购了1000辆T14坦克,总之就是不顾民生卖卖卖!你厕所修了几个?
所以不论是T72也好T90也罢,甚至是T14这些都不是印度制造的坦克买多少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是欺骗国民与外国军工联合体勾结,给自己的外国账号上增加数字罢了!这种从政府到军队的买办思维和做法也不可能让印度真正的富强。
为什么两伊战争被认为是用最先进的武器打的最原始的战争?
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双方之所以会兵戎相见有边境领土争端、教派冲突、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东霸权的竞争等多方面原因。1980年9月22日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率先对伊朗发动进攻。双方在战争过程中除了常规正面作战之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并向对方军民使用生化武器。
在国产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中兔子和鹰酱在两伊战争期间以国际援助的名义持续不断输出炙热的问候、炙热的友情以及更炙热的武器。其实当时这样做的可不只是鹰酱和兔子:两伊战争期间美国、苏联、以色列以及欧洲国家的军工企业都趁机发了一笔横财。可以说两伊战争让全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军火商都赚了个盆满钵满。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都满世界淘换了一大堆先进武器。
两伊战争期间双方使用了米格25战斗机、F14战斗机、法国飞鱼导弹、飞毛腿导弹、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自行火炮、导弹护卫舰等现代化武器。可以说两伊战争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包括化学武器)。然而当时就有国际军事专家评价道:“两伊战争中双方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所有能用的先进武器打出了一场中世纪的原始战争”。两伊战争与稍后不久的海湾战争就是明显不同的战争形式。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然而两伊战争却是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展开。当时伊朗的国土面积约为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伊拉克国土面积约为4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伊拉克的国土面积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也只有伊朗的二分之一左右。显然伊朗在战略纵深、人力资源上更占优势。然而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对效忠原政权的政府和军队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
一时间伊朗的财政、军队、社会体系出现了相对较为混乱的局面。当时伊朗的军队从40多万人的规模锐减到了20万。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紧急征召了大量缺乏训练的新兵入伍。同一时期的伊拉克正处于空前繁荣强大的时期: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
1980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因此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1979年局座张召忠在伊拉克工作时的收入只相当于当地人的1/30左右。萨达姆用充足的石油财富武装起了一支在当时号称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的强大军队。
当时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伊朗在战略纵深、人力资源上占优势;伊拉克在武器装备、经济实力上占优势。伊拉克的背后有美、英支持;伊朗的背后也有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站台。总之双方就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具备彻底碾压对手的实力。战争中如果一方占据绝对优势,那么战争就会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如果战争中双方实力相当,那么战争就会打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两伊战争期间双方都没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这场战争被双方打成了没胜利者可言的消耗战。
首先双方的指挥人员水平都比较有限:伊朗这边的领袖霍梅尼是通过教会的力量发动群众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后上台的。霍梅尼对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游行示威是在行的,然而他在打仗这件事上可就是门外汉了。伊拉克这边的萨达姆倒是军人出身,可他在此之前实际上也从未指挥过实战。萨达姆上台是通过发动起义政变实现的,然而他却从未有过任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两伊战争水平的低下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比如双方的士兵会拿着先进的自动步枪用枪托互相猛砸——这完全就是拿自动步枪当冷兵器贴身肉搏用的节奏。事实上任何先进武器的设计都有假想的任务场景,然后根据假想的任务场景提出需求进行研发。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先进武器该怎么用在其诞生之前就已成为定型。两伊战争中双方都不是按人家先进武器的用法在打仗,而是用现代化的飞机大炮打着一战一样的线性战争。
尽管伊朗和伊拉克满世界淘换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可这些武器在伊朗和伊拉克手中都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威力。在实战中并不是武器越先进就越厉害,因为决定战争走向最为关建的因素还是人。如果一支军队缺乏能熟练运用先进武器的军官和士兵,那么即使装备了再先进的武器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两伊战争中装备了先进武器的双方军队在技战术水平上却远远落后于时代。
两伊战争爆发时的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合成化作战思想。当时苏联的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下辖2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防空旅、1个导弹旅等编制。这支部队装备有苏联的“飞毛腿”、“圆点”、“圆锤”等近程弹道导弹武器,同时还配备有大量的T-72主战坦克。在实战中摩托化步兵师会在坦克师两侧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开进。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坦克师的侧翼,一方面起到了侦察敌人和包夹进攻的作用。在进攻发起前炮兵部队和导弹兵部队会对敌人集结地域、防御阵地、仓库、指挥设施等目标进行火力准备;在部队推进过程中则会进行火力延伸打击。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部队手里也有T-62、T-72坦克以及“飞毛腿”导弹等先进武器,但伊拉克军队却完全没苏军那样的合成化作战思想。
伊朗和伊拉克境内都有大量的平原地带。按说是相当适合装甲集团规模合围、迂回作战的。然而两伊战争中双方的作战模式却是以一战那种战壕阵地战为主:采用不分青红皂白的火力覆盖掩护大量步兵进行消耗战。坦克本来是一种机动性相对较强的武器,可两伊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把坦克长期停留在工事附近作为固定炮台使用。有时为增强防御力甚至还会在坦克上堆沙袋、浇水泥。
开战的第一天萨达姆就下令对伊朗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约80架米格-21、米格-23、苏-22向伊朗境内十余个空军基地发起了袭击。当时伊朗军队根本毫无防备,所以防空火力反应相当迟钝。按说这种情况下闭着眼睛都可以命中,然而伊拉克飞行员的命中率却很低。当时德黑兰的梅拉巴德机场上伊朗飞机整齐停放在跑道上,但前来偷袭的伊拉克飞机在狂轰滥炸之后只炸毁了波音707客机和F-4战斗机各1架。
战争期间两国空军交战时不是用飞机的炮火击落敌机,而是用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互相追逐的战术,结果就是双方不断在空中兜圈子,总之是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着你。伊拉克空军水平不行,陆军也强不到哪儿去。伊拉克军队在进攻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尔时竟不会巷战,结果被伊朗民兵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还是在特种部队的支援下才得以脱身。最后伊拉克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占领了这座城市。
伊拉克方面的战术水平如此,伊朗方面也并不高明多少。1982年3月伊朗方面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开始反攻。伊拉克方面对伊朗军队的反攻已提前有所准备:伊拉克军队在阵地前布下了长达12公里的雷区。伊朗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并没出动专业的扫雷部队,而是让几千名毛拉、孩子和士兵挂上霍梅尼发给他们的可以打开天堂之门的塑料钥匙高喊着“真主伟大”的口号冲向地雷阵。
这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杀开了一条血路:随着地雷被触发使一排排血肉之躯纷纷倒下, 然而紧接着又一批热血青年冲了上来。这样的场面固然向世界展示了伊朗战士无惧生死的壮烈精神,然而当别国都已发展出自己的扫雷部队时伊朗还在用这种方式排雷只能说伊朗的战术水平完全还没达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水准。在这次战役之前伊朗政府为阵亡者准备了2.5万口棺材,然而战争结束后发现这批棺材远远不够用。
战前伊朗空军的飞行员几乎都是巴列维王朝时代培养的。霍梅尼政府上台后在清洗巴列维王朝官员的过程中顺带把空军也给清洗了。当时很多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都被投入监狱,换上了一群没任何实战经验的新兵蛋子。尽管伊朗空军储存有大量美制凝固汽油弹,然而换上的新兵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武器怎么用。奇葩的一幕就此出现:伊朗明明不缺先进的武器,但缺乏能使用这些武器的士兵。
结果伊朗只好放弃最先进的武器不用,转而使用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武器。当时的伊朗军队实际上是由一群新兵以及临时强征来的平民所组成:这其中混杂有大量老人和少年。这些根本就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上战场的表现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战争期间伊朗军队常放着先进的武器不用(因为他们用不来)。两伊战争中伊朗军队最常用的就是人海战术:一大群士兵高呼着“真主伟大”向伊拉克的阵地冲去。
这样的场景总能令人想起二战时期高呼着“乌拉”冲向德军阵地的苏联红军,然而80年代的两伊战争竟还在用二战时期的老战术也确实不敢令人恭维。一场20世纪80年代的战争愣是让当时的伊拉克和伊朗打出了一战、二战的水平。这样一场战争最终打成了一场没胜利者可言的消耗战。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的战争期间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战后却发现这仗打下来什么也没改变。
战前拥有37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双方伤亡人数合计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更是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军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的胜利告终的。伊拉克作为两伊战争名义上的胜利者将这场战争塑造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什叶派的伊朗的宗教圣战。伊拉克因此在战争期间获得了阿拉伯各国的支持,然而实际上伊拉克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战争期间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更多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的。
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动摇。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即使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这时萨达姆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拒绝。
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1990年8月被逼到墙角的萨达姆悍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美国立刻组建多国部队介入到伊拉克同科威特的战争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到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实际上标志着战争模式的划时代转型:海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都带来了众多启示。
如果我们用两伊战争与稍后不久的海湾战争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彼此之间的巨大差距。海湾战争正式打响以前萨达姆一直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美国的军事力量尽管强大,但毕竟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萨达姆认为自己在本土作战反而能在具体的局部战场形成优势——这就正如当年越南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战胜美国一样。可等到战争真打起来以后萨达姆才赫然发现战争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
美军超过300架C-141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1949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3000架C-141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2000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1200万吨!
萨达姆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可短短4个月内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就呈几何级数膨胀。在为期43天的交战中伊拉克军队伤亡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飞机324架、坦克3847辆、装甲车1450辆。相比之下美军这边一共阵亡了148人(其中还包括非战斗死亡的138人),此外还损失了飞机56架、坦克35辆。海湾战争从一开打就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形势。
海湾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的指挥所、通讯站、雷达网、发电站在第一时间就被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搞了个“定点清除”,与此同时美军还对伊军进行了电子战压制。由于通讯系统也遭遇了大规模破坏,因此导致伊军整个指挥系统一片混乱。在开战后的第一时间美军就先发制人摧毁了伊拉克境内的大多数军用机场。伊拉克方面许多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摧毁在停机坪上。至于伊军庞大的地面部队甚至都根本不需要联军出动地面部队与之交战。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从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摧毁伊军的坦克装甲车。伊拉克军队连美国大兵的影子都还没见到就已失去了反抗能力。海湾战争充分体现了海陆空天一体化、高度信息化、精准打击等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新模式新特征。海湾战争中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已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两伊战争结束仅仅三年后海湾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确实令之前的两伊战争的技战术水平看起来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两伊战争不仅技战术水平低下,而且从结果上看双方都没实现战略目标。海湾战争期间伊朗趁机迫使伊拉克接受了自己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军。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在经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又重新回到了战前的原点。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打的是极其的惨烈的?
十余万守军被迫攻城,数百名侠士排队赴死,这样的战争见过吗。就发生在三国后期。
司马氏掌权之后,曹魏内部连续爆发了三场内战,其中的最后一起——诸葛诞叛乱尤为惨烈,只不过是单方面的:是司马昭对诸葛诞、东吴援军的一边倒屠杀。
历来权臣篡位其实都不容易,司马家族也不例外,他们在军事领域面临的挑战尤为明显。
早在魏明帝曹睿时期,曹魏为了同时抵御蜀汉、东吴的北伐,将重兵屯驻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其中,西北方向常年由司马懿统帅,自然是党羽遍布,但对于东南方向则无法染指。
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仍选择支持曹魏的东南方面军队连续发动了三次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执政期间各一次;而且,地点都在位于淮南地区的头号军事重镇寿春,故而获胜者司马氏将其称为“淮南三叛”。
由于司马家族篡位的趋势越来越趋于明朗,曹氏支持者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三次叛乱的激烈程度呈逐渐上升态势。
比如,公元251年王淩试图起兵事泄,司马懿不假思索地率军讨伐;王淩自知不敌,投降后被逼自杀,双方基本没交过手;
在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后,虽然面临了军心涣散、逃兵众多的窘境,但依靠文钦、文鸯父子之勇,他们曾发起过有效攻势,甚至吓得司马师眼伤撕裂、眼球爆出,并因此在回师途中死去;
而到了公元257年,诸葛诞发起的第三次叛乱,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事,不仅绝望感贯穿始终,还出现了诡计频出、血流成河、自相残杀甚至数百人排队赴死的场景。在三国后期,此战堪称经典。
诸葛诞起兵反司马,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早年间,他就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志气相投、互相标榜;因此,眼见诸位老友逐渐被灭族,他的内心早就惶恐不安。但鉴于力量寡弱,他选择了蛰伏隐忍,甚至在毋丘俭叛乱期间为司马师出力。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代为镇守寿春。
手握东南军事重镇,诸葛诞立即着手反叛。吸取前两次起兵者的教训,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招兵买马、筹集粮草,甚至还豢养了数千名身手过人的扬州侠客作为自己的近卫队。
公元257年4月,在准备了十多万兵马、足够支撑一年的粮草后,他派小儿子诸葛靓前往东吴为质称臣,请求发兵支援。
当时东吴的实际掌权者是大将军孙綝,由于刚刚经过血腥的内卷后位居宰辅,寿春传来的好消息,在他眼中宛如送到嘴边的战功。他立即任命诸葛诞为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其后派全怿、全端以及两年前投奔东吴的文钦等人,率军三万前去协助。
对此早有准备的司马昭也毫不怠慢,为了避免后方生事,6月,他裹挟着魏帝曹髦、郭太后一同出征,调集的兵马达26万之多,浩浩荡荡挥师东南,对寿春形成包围之势。
当各路魏军的包围圈还未完成时,文钦、全怿等人率众突入城中;同时,吴将朱异另率三万人进驻安丰,与寿春内外呼应,试图牵制魏军注意力、诱使司马昭改变战略。但在王基的建议下,魏军不为所动,继续坚持深沟高壑、围而不攻的战略,依靠优势的兵力、物力,他们围着寿春城修建起了两圈高大坚固的营垒,摆出了一幅耗死城内十几万兵马的架势。
这么一来,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原本应由司马昭发动的攻坚战,如今却变成了城内外诸葛诞与吴军眼前的选择。而在千里之外的西线,蜀汉大将军姜维虽趁机北伐,却被司马望、邓艾予以有力挫败,压根没对司马昭形成有效牵制。
接下来,战局越来越朝着不利于诸葛诞、吴军的方向发展。
首先,奉司马昭之命,作为外部游军的兖州刺史州泰击败了吴将朱异,杀俘吴军2000余人;更严重的是,吴军留在都陆的辎重粮草被魏将胡烈带着5000人奇袭焚毁,朱异的残部饥疲交加,靠着食用野外采集的葛叶才狼狈逃回。孙綝气急败坏,强令朱异再次出战,但对方以缺乏粮食为由拒不服从;恼羞成怒之下,孙綝将其处死,却因此激起民愤,越来难以组织起兵力。
随后,司马昭发动了心理战。他派人潜进寿春城内造谣,声称魏军人数太多、粮草不足,已经分流一部分人跑去淮北乞食了,可见这种大规模的围攻不可能持久。城内的诸葛诞等人对此信以为真,对粮草的使用大手大脚。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外边的救兵仍然未到,城内开始发慌,内讧由此产生。
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认为,孙綝杀掉朱异、却没有下一步的行动,显然是想以发兵为名,享坐观成败之失;因此,应当趁士气仍在、对外拼死突围,若困守空城,只会士气耗尽、束手待毙。
听他们这么说,文钦可不干了:我们这几万人的家人可都在江东,主上怎么可能撒手不管?而且,魏国常年内忧外患、军民疲惫,想要几十万大军围守我们一年,迟早会发生内乱,届时就是城内的机会。
双方僵持不下,诸葛诞选择了支持文钦。担心自己被除掉,11月,蒋班、焦彝翻出城墙来向司马昭投降。
紧接着城内的吴军也出了问题。在此期间,由于跟家里人起了冲突,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带着母亲以及几十家部曲投靠了魏国。司马昭灵机一动,他以全辉的名义写了一封劝降书,让全府的亲信送进寿春城。12月,城内的全怿、全靖、全翩、全缉等人带着数千亲军出城投降。
先后两波人临阵投敌,城内人心浮动、惶恐不安。公元258年正月,文钦、诸葛诞合计:这个时候,魏军一定认为城内已无心再战,防守难免松懈,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于是,他们准备好攻城器械后,对南面的魏军壁垒发动了猛攻。
但城外预判了城内的预判,魏军没有丝毫大意,甚至还早就做好了应对,他们凭借既高固的围墙,往下倾泻石块、火箭,纵然城内将士发疯似地前仆后继,仍未能突破防线一步。五六个昼夜下来,魏军围墙外遍布着一层层的尸体,阵亡者的鲜血肆意横流、浸泡着大地,甚至让人无从下脚。
接下来,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恐慌情绪蔓延,数万人陆续出城投降。文钦建议,鉴于眼下这局面,不如把原寿春的将士悉数放出,只留下自己带进来的吴军跟随诸葛诞坚守,如此能省下大量口粮。
理论上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办法,毕竟这些吴军无路可退、唯有坚持到底。但这在诸葛诞听来却变了味:要是我自剪羽翼,在东吴眼里哪还有丝毫价值?你这老小子是在算计我吧!
于是俩人各执其见、互不让步;同时咱们别忘了,他们在上回的毋丘俭叛乱期间可是对手,内心早就有些隔阂。如今新仇旧恨叠加,越发得看对方不顺眼。相比较之下,出生将门的文钦也许只是直肠子,文化人诸葛诞的心思可就复杂的多。
一天,文钦照旧入营议事,却被早有埋伏的诸葛诞杀害;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都是猛将,愤而出城投降。为了瓦解城内守军,司马昭大度地既往不咎,将兄弟俩赐爵关内侯、任命为将军,让他们带着几百骑兵在城外游行,边走边齐声高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害怕的!”
这如同压垮城内守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天,司马昭亲自来到壁垒,远远望见城内守军无精打采,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下令攻城。霎时间,十余万魏军在四面同时发动猛攻,犹如蚁群一般涌向高大的寿春城,喊杀声震天动地、骇人心脾。
2月20日,城破,诸葛诞惶急之下,试图单枪匹马趁乱逃出城,被魏军所杀(随后被诛灭三族);他手下最贴身的数百亲卫兵,悉数丢下武器,却拱手傲然而立、誓不投降。魏军不信邪,将他们逐个砍杀;每杀死一人,就问身边的下一人降不降,答案毫无例外,一律为“否”。就这样,数百人前仆后继地慷慨赴死,没有一个例外。
而城内的吴军将领此时也所剩无几,于诠脱下甲胄、冲入敌阵而死,唐咨、王祚带着一万多人残余江东士兵投降。
血腥的淮南第三叛,以司马昭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战后,对那些归降的军人,不论南北,司马昭悉数赦免,将领们甚至还被继续任用。至此,曹魏内部的所有反抗力量被清除殆尽,司马家族篡位进入了倒计时。
同时,当曹魏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内讧时,蜀汉、东吴两国却一无所获,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充分体现出,三足鼎立的力量均势已不复存在,天下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体现出的战术水平碾压东吴上下,当时的司马家族,确实毫无敌手。
关于【军用铁丝网怎么编织方法图】和【老人写个人回忆录有必要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